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6:02

  本文关键词: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游客旅游需求及优越的资源环境等,都为城乡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城乡旅游受到大量都市的重视。本文基于城乡旅游开发的角度,以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区内部的旅游开发现状作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与旅游产品谱系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阐述了城乡交错带的内涵及国内外城乡交错带研究进展。由于城乡交错带的特殊性、复杂性等特征,研究学者对这一过渡地带研究甚少,从范围大小上看城乡交错带属于环城游憩带的一部分,因而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环城游憩带的方法,对城乡交错带进行研究;本文从都市旅游圈带理论、休闲游憩规划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产业聚集理论等方面阐述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借助城乡交错带概念的特征、当前郑州市的发展规模及郑州规划局对郑州市未来的开发规模等资料,界定了郑州市城乡交错带的范围,通过实地考察总结了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对该区域的旅游开发现状通过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郑州市城乡交错带的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从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投资条件及区域开发条件下的空间地域条件、旅游设施条件与用地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开发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目标、空间布局模式与产品开发模式及促进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持久性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交错带 旅游开发 空间布局模式 旅游产品 郑州市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7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3-15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5-17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7-18
  • 1.3.1 研究思路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研究创新点18-19
  • 第2章 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19-27
  • 2.1 城乡交错带的含义19-21
  • 2.1.1 城乡交错带的概念19-20
  • 2.1.2 城乡交错带的功能20-21
  • 2.2 城乡交错带开发的理论支撑21-27
  • 2.2.1 都市旅游圈带理论21
  • 2.2.2 休闲游憩规划理论21-22
  • 2.2.3 空间布局理论22-24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24-25
  • 2.2.5 产业聚集理论25-27
  • 第3章 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现状27-33
  • 3.1 郑州市城乡交错带范围界定27-29
  • 3.2 旅游开发现状29-31
  • 3.2.1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29-30
  • 3.2.2 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30-31
  • 3.3 本章小结31-33
  • 第4章 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评价33-47
  • 4.1 旅游资源评价33-40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33-34
  • 4.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4-36
  • 4.1.3 模糊综合评价36-40
  • 4.2 区位条件评价40-41
  • 4.3 客源市场评价41-44
  • 4.4 投资条件评价44-45
  • 4.5 区域开发条件评价45-46
  • 4.5.1 空间地域条件45
  • 4.5.2 基础设施条件45-46
  • 4.5.3 用地条件46
  • 4.6 本章小结46-47
  • 第5章 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模式与建议47-61
  • 5.1 旅游开发目标及原则47-49
  • 5.1.1 开发目标47-48
  • 5.1.2 开发原则48-49
  • 5.2 旅游开发模式49-56
  • 5.2.1 旅游空间布局模式49-52
  • 5.2.2 旅游产品开发模式52-56
  • 5.3 旅游开发建议56-61
  • 5.3.1 整合资源,统筹开发56
  • 5.3.2 突出特色,设置主题56-57
  • 5.3.3 融入区域,占据竞争高点57
  • 5.3.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旅游开发57
  • 5.3.5 加强产业间融合发展57-58
  • 5.3.6 拓展投资渠道,完善综合设施58
  • 5.3.7 加强宣销,,提高影响力58-61
  • 第6章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 调查问卷67-71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71-73
  • 致谢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名辩[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01期

2 张可远,张小林;城乡交错带内耕地的保护问题及对策——以江宁县麒麟镇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3期

4 王振宇,樊清训;城乡交错带耕地时空动态研究——以安阳市郊区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刘凤莲;管新瑞;;乌鲁木齐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问题及优化对策[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张珊珊;李书恒;刘瑶;程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城乡交错带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8期

7 陈小玉;赵华甫;钱铭杰;袁春;;基于动态指标的城乡交错带范围界定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平原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03期

8 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LandUseAnalysisinRural-urbanFringe──ACaseStudyonBeijing导师吴传钧作者[J];地理研究;1995年04期

9 陈佑启,武伟;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1998年05期

10 蔡玉梅,萧林,苏东袭;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峻;宋永昌;赵杨;;基于遥感和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研究——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A];珠海—澳门生态城市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0年

2 陈玮玮;;介入生态理念的城乡交错带控规编制方法探索——以杭州市西湖区生态控制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霞;杨永国;;RS与GIS支持下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研究——以徐州市东南部城乡交错带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国 马克义;城乡交错带观光农业的开发[N];中国花卉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岩;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仿真[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新国;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界定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樊晓光;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3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胡海德;城乡交错带废弃地的治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巧云;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变化模拟及管控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叶道碧;长沙市城乡交错带几种林分类型土壤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刘凤莲;乌鲁木齐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环境效应[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海娥;城乡交错带的旅游系统优化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丁立新;用土壤改良法对城乡交错带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娟;城乡交错带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郑州市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9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b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