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聋人大学生数字奇偶性判断中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

发布时间:2018-03-18 17:47

  本文选题:聋人 切入点:数字加工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实验采用四因素混合设计,探究聋人与听力正常被试对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和中国手语数字奇偶性判断中产生的空间-数字编码联合效应,探讨两组被试在数字加工上的特点和区别,研究结果表明:(1)聋人对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的反应时间长于听力正常被试,对手语数字的反应时间短于正常被试,并且两组被试对阿拉伯数字反应时间最快,中文数字次之,最后是手语数字;(2)正常组在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情况下都出现了空间-数字编码联合效应,在手语数字符号下没有出现;聋人被试在三种符号形式下都出现了空间-数字编码联合效应,在手语数字下出现SNARC效应的反转,而且聋人被试对于阿拉伯数字和手语数字加工时自动激活的空间表征能力高于加工中文数字。
[Abstract]:In this study, a four-factor hybrid design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and digital coding association effect in the judgment of parity of Arabic numerals, Chinese digits and Chinese sign language figures between deaf and hearing normal subj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digital proces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ponse time of deaf people to the number of Rabble and Chinese number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subjects with normal hearing, and the response time to the number of sign language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subjects. Moreover, the two groups had the fastest reaction time to Arabic numerals, followed by Chinese digits, and finally sign language digits.) in both Arabic and Chinese numerals, the spatial-digital coding joint effect appeared in the norma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 language digital symbol; deaf people ha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patial and digital coding in all three symbol forms, and the reversal of the SNARC effect in sign language numbers. In addition, deaf subjects had higher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bility of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rabic numerals and sign language numerals than Chinese numeral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上海市闸北区泰亿格言语听觉康复中心;
【基金】: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论文基金资助
【分类号】:G7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模卫;田瑛;丁海杰;;一位阿拉伯数字的空间表征[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2 刘 超,买晓琴,傅小兰;不同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J];心理学报;2004年06期

3 刘雍江;林泳海;;壮族大学生一位数字词的SNARC效应[J];心理科学;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运;沈德立;王杰;;不同注意提示线索条件下汉字数字加工的SNARC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1期

2 吴彦文;杨龙;;计数单位的空间联合编码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4期

3 潘运;白学军;;视觉空间注意定向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4 全小山;师文慧;柴洁余;何飞;;不同数字格式下SNARC效应的实验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年04期

5 胡林成;熊哲宏;;数能力的模块性——Dehaene的“神经元复用”理论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潘运;全小山;林伟民;尚随峰;;外源性注意不同线索提示比例对汉字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潘运;杨桂芳;张铭峰;常慧青;黄玉婷;;视觉选择性注意条件下刺激目标异步性变化对线索效应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魏勇刚;;儿童数学认知障碍的执行功能解释[J];数学教育学报;2010年01期

9 权欣;司继伟;;垂直方向上的负数空间表征:来自SNARC效应的证据[J];心理研究;2013年02期

10 任杰;苏培伟;甄宽;;图形材料加工中的SNARC效应:数量信息与顺序信息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董圣鸿;多重参照框架及数字表述方式对数字加工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潘运;视觉注意条件下数字加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林成;数量模块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汪运起;儿童的分数和小数数量表征及其发展[D];浙江大学;2013年

5 陈亚林;人脑的数字与时空运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茂明;6~7岁儿童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的追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云改;任务转换范式下Simon效应和SNARC效应及其反转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金;读写经验对不同符号形式数字空间表征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雍江;壮族大学生一位数字词的SNARC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余芬芬;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影响的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爽;一位阿拉伯数字的空间表征及SNARC效应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宇;数字的空间表征机制以及心理数字线的性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雷维娜;符号表示形式对数字加工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瞿雪峰;负数加工的SNARC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李兰平;视觉工作记忆对SNARC效应影响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超,傅小兰;不同注意条件下大数与小数的加工差异[J];心理学报;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1630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630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