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邓小平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5:10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近代社会学家晏阳初著名的民本思想,精辟阐释了农民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安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对农民问题非常重视,但是至今仍然未能根本解决,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当今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对农民有了新的要求,“三农”问题中最主要的也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在于解决农民问题,农民是主体,在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建设中都占据重要地位。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如何培养成了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也仍然处在探索当中。邓小平的农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不仅对过去的农村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和未来“三农”问题的解决仍然有重大借鉴意义。 本文致力于从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中提炼出邓小平农民思想,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为解决当今我国新型农民培养问题进行探索,以期对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的解决有理论上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叙述了邓小平农民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揭示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邓小平的农民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渊源,根据当时中国农民状况,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而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 然后,从邓小平理论中提炼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并加以梳理,详细地进行论述和分析邓小平农民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特点。邓小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独到的眼光和思维去考量农民问题,把农民问题放在工作的重心,不但是因为农民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并且农民的生活牵挂着他的心,邓小平作为一代领袖是要使农村发展,使中国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生活幸福、更有尊严。 其次,论述了新型农民培养的相关理论,新型农民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来的,中国社会各项事业都处于平稳上升的状态,之前国家提倡农业支持工业,,当今已经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所以不管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新型农民培养,都是要推进中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最后,把邓小平农民思想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邓小平农民思想被实践检验是科学的,对当前新型农民培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邓小平的农民思想,提出培养新型农民的七种模式,阐述了其运行机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让其灵活运用,主要是突出效果。邓小平农民思想不仅对于新型农民培养的意义重大,并且对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农民思想 新型农民 培养模式 农民自由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49;G7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导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
  • 1.3 研究现状10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1
  • 1.4.1 研究思路10-11
  • 1.4.2 研究方法11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11-13
  • 1.5.1 本文的创新点11-12
  • 1.5.2 本文的不足12-13
  • 2 邓小平农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13-20
  • 2.1 邓小平农民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3-16
  • 2.1.1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13-15
  • 2.1.2 历史镜鉴: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状况15
  • 2.1.3 现实基础: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迫切需要15-16
  • 2.2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发展历程16-20
  • 2.2.1 开始萌芽(1962—1978 年)16-17
  • 2.2.2 基本形成(1978—1984 年)17-18
  • 2.2.3 走向成熟(1984—1992 年)18
  • 2.2.4 继续发展(1992—)18-20
  • 3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特色20-24
  • 3.1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丰富内涵20-22
  • 3.1.1 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思想20
  • 3.1.2 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利的思想20-21
  • 3.1.3 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思想21
  • 3.1.4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思想21
  • 3.1.5 尊重农民物质利益的思想21-22
  • 3.1.6 注重农民教育的思想22
  • 3.1.7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民思想22
  • 3.2 邓小平农民思想的理论特色22-24
  • 3.2.1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唯物主义精神22-23
  • 3.2.2 体现了创新的思想23
  • 3.2.3 蕴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3-24
  • 4 新型农民培养概述24-27
  • 4.1 新型农民的内涵24
  • 4.2 新型农民的特征24-25
  • 4.2.1 新型农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24
  • 4.2.2 新型农民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24
  • 4.2.3 新型农民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文明素质24
  • 4.2.4 新型农民应该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观念24-25
  • 4.3 新型农民培养的目标25
  • 4.4 新型农民培养的意义25-27
  • 4.4.1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25
  • 4.4.2 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的必然要求25-26
  • 4.4.3 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治理的内在动力26
  • 4.4.4 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计26-27
  • 5 邓小平农民思想对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和指导27-38
  • 5.1 邓小平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理论的关系27-28
  • 5.2 邓小平农民思想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理论分析28-31
  • 5.2.1 调动农民积极性与新型农民培养29
  • 5.2.2 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利与新型农民培养29
  • 5.2.3 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与新型农民培养29-30
  • 5.2.4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与新型农民培养30
  • 5.2.5 重视农民物质利益与新型农民培养30
  • 5.2.6 注重农民教育与新型农民培养30-31
  • 5.2.7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31
  • 5.3 邓小平农民思想理论框架下新型农民培养的模式分析31
  • 5.4 邓小平农民思想理论框架下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31-36
  • 5.4.1 宣传激励培养模式31-32
  • 5.4.2 企业管理化培养模式32-34
  • 5.4.3 民主管理化培养模式34
  • 5.4.4 创新平台组建培养模式34-35
  • 5.4.5 法律制度保障培养模式35
  • 5.4.6 完善教育体系培养模式35-36
  • 5.4.7 市场导向型培养模式36
  • 5.5 邓小平农民思想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现实意义36-38
  • 5.5.1 形成了邓小平农民培养理论,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36
  • 5.5.2 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6-37
  • 5.5.3 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了新思路37
  • 5.5.4 开辟了新时期农民发展新道路37
  • 5.5.5 开启了实现农民全面自由发展的大门37
  • 5.5.6 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方向37-38
  • 6 结论与展望38-39
  • 6.1 结论38
  • 6.2 展望38-39
  • 参考文献39-4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1-42
  • 作者简历42-43
  • 致谢43-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明;邓小平政策思想的基本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卢巧玲;;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3 李文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构建的现实难题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4 冯皓;朱庚友;冯宜萍;;破解西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难题——对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王晨光;;法律移植与转型中国的法制发展[J];比较法研究;2012年03期

6 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7 孙武安;;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成功之道[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玉芹;范光年;;打造适合新农民口味的报纸[J];中国编辑;2006年04期

9 张英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乡村社会化与乡村文化重构[J];长白学刊;2009年06期

10 阎晓喻;;浅析农民素质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J];沧桑;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娆;周云;赵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2 严雄飞;张晓琴;;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型和谐转移模型研究[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孟蕾;;发展农村教育务必改造小农意识——以湖南省衡南地区农村社会调查为例[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马婧婧;孙雨虹;杨印生;;培养知识型农民的影响因素分析[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维国;杨印生;;知识型农民培育体系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白一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的全面发展[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高红波;农村受众的使用、需求与IPTV发展[D];上海大学;2011年

3 黄建强;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传初;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高学贵;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叶宏;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广滨;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济学思考[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林军;应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政府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志勇;凌源市农民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王其杰;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欢欢;毛泽东、邓小平调查研究比较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曾祥麟;内生增长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6 鲁占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徐瑞;欠发达地区农民教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鑫;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燕妹;福建省农村智力支持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王仁报;新农村建设中后继农民教育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农民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95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