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藏族手语初探二三题——兼谈我国少数民族手语工作

发布时间:2017-08-16 08:21

  本文关键词:藏族手语初探二三题——兼谈我国少数民族手语工作


  更多相关文章: 藏族手语 词汇构成 构词特点 语言性质 少数民族手语工作


【摘要】:我国一向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但其中的手语工作尚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常用藏族手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少数民族手语词典,以此可以管窥藏族手语词不同于汉族手语词的一些特点。从词汇构成来看,不少藏族特有手语词体现了聋人手语词汇是如何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从构词特点来看,藏族手语词受主流语言的影响极小,保持了较强的像似性和原生态面貌。藏族手语与汉族手语属于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地域变体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现在尚难做出定论。少数民族手语的收集整理、词典编撰和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尽快开展起来。
【作者单位】: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盲文手语服务推广中心;
【关键词】藏族手语 词汇构成 构词特点 语言性质 少数民族手语工作
【基金】: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2年度重大项目“国家手语词汇语料库建设”(项目批准号:ZDA125-8)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院重点课题“聋校语文教材的语言学分析与应用”([院]2012/重点/01)前期研究成果
【分类号】:G76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1]我国政府和语言学界一向都很重视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工作,尤其当前在面临着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情况下,政府在资助研究课题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倾斜,组织民族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葆嘉,张璇;中国混合语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探索[J];语言研究;1999年01期

2 龚群虎;;聋教育中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晓驰;隋前汉语颜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国慧;;关于聋人手语习得的文献研究[J];才智;2012年09期

2 谭晓平;;地方文化对湘南语言使用的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张晓梅;;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的比较[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4 姜晓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手语规范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张晓梅;王惠;;中日手语手指语、词汇构成和句式表达的比较[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6 瞿霭堂;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五十年[J];中国藏学;2004年01期

7 周毛草;藏语文政策与实施状况探讨[J];中国藏学;2004年01期

8 海路;;族群认同视野下的侗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9 赵晓驰;;试从色彩义的来源谈制约颜色词搭配对象的因素——以隋前颜色词为例[J];古汉语研究;2011年04期

10 季筱桅;;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手语的效率[J];广西教育;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戴红亮;;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进程与特点[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文静;陈益强;刘军发;周经野;颜庆聪;;面向手语合成的运动基元获取研究[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3 林腾驹;;中美电视手语翻译现状对比——从十八大手语翻译看中国电视手语翻译的不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黄晓东;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廖健太;中国当代民族出版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白萍;内蒙古额尔古纳俄罗斯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春梅;广西平南(官成)话语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韩春晓;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陈海宏;文化接触对怒苏语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丽;吉首苗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D];湘潭大学;2010年

2 肖荣钦;广东连南八排瑶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李玲莉;瑶族勉语江华(金源)方言调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龙晓雪;民族杂居村落语言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戴俊;基于图像高阶NMI值的手势识别算法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6 高苏;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中的佤族新创文字与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温岚;论“五色话”之发展[D];广西大学;2007年

8 张西伟;基于手臂运动学模型的手语合成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吴碧辉;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乡勾良村苗语语素的成词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丽;汉语语境2000-后后皮钦语心理语言学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联荣;词义引申中的遗传义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2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京菁;隐喻在词汇系统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宁,黄易青;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论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彭宣维;认知发展、隐喻映射与词义范畴的延伸——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符淮青;;《基本颜色词,其普遍性和发展》[J];国外语言学;1981年01期

7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8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9 范晓民;崔凤娟;;颜色词的认知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刘兴均;《周礼》双音节名物词词源义探求举隅[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熙泰;;厦门方言量词[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陆茵;新时期新词构词特点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变动态势[J];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谭宏姣,张立成;《山海经》植物名的构词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万本华;李真;;英语科技术语的构词特点及其翻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郜琳琳;;浅谈网络英语构词特点[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赵岚;;现代科技英语词汇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8期

7 田园;;浅析英语科技新词的构词特点[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2期

8 宋庆华;;俄汉青年俚语构词对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林海燕;;谈东北方言派生词构词特点[J];现代交际;2010年12期

10 孙玉慧;;网络英语的构词特点及其语言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试述彝族扯勒土语语音与词汇的构成特点[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智敏;中医学之“毒”的现代诠释[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2 许秋华;九部宋人笔记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荣珍;临漳方言词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姜自霞;基于义项的语素构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袁丽杰;《国语》名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王海燕;连江渔村方言词汇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努尔买买提·依布拉音;现代维吾尔动词语态及动词构词词缀统计分析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孙晓卫;词根策略在中等卫校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刘静;上海话时间名词词缀及构词特点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才佩玉;酒文化视野中的汉语熟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范连颖;国际贸易英语中缩略语的量化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10 吴茂萍;唐代称谓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682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682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0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