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的几点认识
本文关键词:对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的几点认识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批判现代主义强调绝对理性、规范性、确定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提倡超越理性,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对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教育领域影响了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理念的构建,本文试图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几个方面谈几点认识。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教学理念 认识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于二战后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对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它提倡超越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陈秀玲,王涛;要素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饶耀平;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5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6 汪利兵,谢峰;论UNESCO与WTO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倾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7 兰英;美国"概念-过程"课程设计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9 辛治洋;;批判教育学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10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邵光华;数学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龙;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玉东;国家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龙海;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与策略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欧群慧;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卫华;反省与心理健康之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万凡;创新教育观下的中学物理课题研究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红艳;初中生物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新课程下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之我见[J];华章;2011年19期
2 沈敏;;学生主体参与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14期
3 柴雁菁;魏云芳;;对“教学理念”的几点认识[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4 张雪;;以4R理论为核心的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王嘉毅;程岭;;对现代课程的批判与后现代课程的建构——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年03期
6 钟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师个体话语空间的培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赵新成;;后现代主义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8 李志东;梁陶;;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02期
9 尚明霞;;中外教师联合授课教学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年22期
10 邱少旭;;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反思与调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旭东;;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式与理论归属[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红艳;;浅论教师的自主性专业化发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3 高天明;;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惠瑾;;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岑家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7 岑家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8 李妙颜;;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李X 业;;关于办好民办培训性外国语教育机构的认识和实践[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10 颜学雄;魏强;朱俊虎;王清贤;;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为姣;有效教学理念及其实施[N];吉林日报;2010年
2 记者 刘海燕;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教学理念[N];民族日报;2010年
3 山东省青州市东关回中 曾范红 王爱胜;播下良种为何难以结出硕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赖承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N];三明日报;2009年
6 黄晓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N];四平日报;2009年
7 吴松;教为不教 学为创造[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张静宇;新颖教学理念进山寨[N];人民日报;2002年
9 王立武;休宁新平民教育:山娃拿到“匠士”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文雯;“三生教育”如何在冲击中融合[N];玉溪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臣;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芳芳;自由·参与·共识[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澜涛;试论保罗·弗莱雷“对话式教学”思想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雷雪;教学的道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樊亚峤;儒家课程观及其现代教育价值[D];西南大学;2008年
6 刘洋;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形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艳春;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扬;有效教学理念下混合式学习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苏斌;差异教学理念下的网络合作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17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01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