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中科学的技术价值观问题探索
本文关键词:教育领域中科学的技术价值观问题探索
【摘要】:从技术应用于教育开始,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学的技术价值观的探索。本文从分析"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概念出发试图揭示其探索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效应说"对技术价值问题的研究,尝试给出我们对科学的技术价值观的初步认识:技术不是中性的,技术是负荷价值的,技术所负荷的价值能够改变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一般而言,这种改变能够增强教育主体的实践能力。但是,虽然实践能力增强了,也并不意味着高效率教育活动的产生,要想取得高效率的教育活动,还需要依靠有效的设计和恰当的实施。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关键词】: 教育 技术价值观 教育技术化 技术教育化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科学的技术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技术是否负荷价值以及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等相关价值问题的科学的理念和认识。它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前提保障和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从技术应用于教育开始,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学的技术价值观的探索。这种探索的轨迹在“电化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健三;;关于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及学术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4 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上)——关于ME命题的论证[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5 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下)——关于ME命题的论证[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建兴;;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李任峰;田香勤;王三虎;;多媒体技术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3 李正超;;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4 吴隆才,刘扬庆;多媒体课件的研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纪进;徐雄杰;刘建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6 李楠;张志刚;;浅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构建与实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於有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办公自动化;2011年08期
8 徐荻秋;;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4期
9 李艳;;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10 周海洋;推广应用OFFICE制作课件是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耿新锁;;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及其现实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强;梁瑞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3 仲哲明;;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杨晓辉;;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清安;汪顶武;;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6 杨庆云;;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潮流[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马昭胜;黄加亮;;模拟船舶电站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与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船舶机电分册)[C];2002年
8 王云莉;李晓琳;;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6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超;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瑞环;积件式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侯雪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中语文的剧本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华威;基于绩效技术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立华;俄罗斯留学生初级口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占科;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蹴球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宏敏;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剑;五年制小教大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玉萍;;刍议教育和技术的关系——我对教育技术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9年08期
2 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朱永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时空追问[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4 李国俊,葛锡文;自然价值观与技术价值观的兼容——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重建的一个视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周新成;;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解读[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王帆;;教育技术化的动态过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20期
7 张景生;李娟;;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1期
8 李少雄;;影响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因素分析[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6期
9 荆筱槐;;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利求实;;教育技术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朝旭;;论墨家“兴天下之利”的技术价值观[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荆筱槐;;公众参与规约技术价值观解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胡小桃;李仲阳;;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走向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敏;李雷立;;从后工业产品看当代建筑的时代精神[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贺宏良 闻丹岩 童铭 刘小如 杨勇军;联想的技术价值观[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2 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 王爱胜;我们该钟情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尤云;错位谁跟谁 论辩面对面[N];中华建筑报;2002年
4 郑晋鸣;承军校之风 塑“有型”之人[N];光明日报;2007年
5 贺宏良;联想:19年传奇的18个拐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6 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孙雷;略论高技术的负效应[N];光明日报;2001年
7 王政式;邓国顺:理想主义的存储方式[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8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学 罗安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荆筱槐;技术价值观进化机理探析[D];东北大学;2007年
3 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文静;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技术价值观[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3 安娜;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异化现象及其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铁刚;人文视野下教育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苏高翔;技术异化根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周星;从马克思主义看马库斯的技术价值思想[D];山西大学;2003年
7 李晓锦;从技术理性到理性技术的嬗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16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1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