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05:34

  本文关键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 出处:《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社会支持 孤独感


【摘要】:以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及良好情感品质的发展为目的,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方法,对4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是否贫困、是否恋爱以及不同专业上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差异显著;孤独感与各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中高得分组、低得分组的各社会支持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从而证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应该引导大学生构建并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从社会支持与情感品质角度促进其心理健康。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social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good emot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other methods, 498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in different gender, whether only child, whether poverty, love and professional sense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loneliness in high score, lower the difference in social support group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So that social suppor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nelines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and actively cultivate good emotion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mental health from social support and emotional quality.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导言孤独感是个体对交往的渴望与自身的交往的实际水平之间产生差距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1](P53)。近30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孤独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是重视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金辉;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情感品质的培养[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3期

3 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4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5 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6 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发;;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齐永芹;韩光辉;邓凡茂;;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因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王立金;;医学院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艾娟;;《老无所依》的另一种解读——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老无所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卓丽芳;;疏于治国 慵于齐家——唐中宗的人格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邱天龙;;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的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杜菊;刘红;;人格导入刑法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倪海;王明涛;;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初探——基于B/S模式的网站设计与实现[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杜渐;谭曦;吴朝阳;张杰;张靖;孔军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马瑜;;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朱晨海;顾东辉;;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之评估模式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柳恒超;;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谢广田;戴丽敏;应晓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性背景与其人格障碍形成的相关性的调查与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陈志军;李鹏程;;双重人格视角下的领导模式探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袁宏;时间性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10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贺蕾;基层公务员独立型行政人格的建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邹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郑书娴;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蓓;连云港市中专生学习倦怠现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7 姚玉红;阅读教学塑造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薛雯;“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奕威;应激中介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倩;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归因风格对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2 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3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4 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崔小梅,郑权,吴洁;文科、理工科、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J];体育学刊;2002年06期

6 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2期

7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8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9 李娟,张丽芳,李永在;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对盲童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10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瑞兵;;大学生孤独感研究进展[J];文教资料;2010年14期

2 谭雪晴;;高师贫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及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3 黄万琪;周威;程清洲;;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2期

4 谭雪晴;;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08期

5 谭雪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及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9期

6 谭雪晴;;贫困女大学生孤独感特点及其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11期

7 李宜萍;罗贵明;蔡水清;;师范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9期

8 李小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年04期

9 徐安桥;试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因素[J];中国冶金教育;1998年03期

10 梁世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的关系[J];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黄国萍;;当代大学生人际价值观与孤独感的关系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8 董伟东;;基于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对策的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9 丘立才;;毛泽东诗词中的孤独感[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10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能力、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明贤;走出孤独的困境[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2 余川;老人“话疗”少不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范川凤;孤独与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王素霞;孤独催人老[N];保健时报;2005年

5 记者 黄秀丽;35%农村老人孤独感强烈[N];北京日报;2005年

6 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是明启;走出暮年丧偶阴影[N];健康报;2008年

7 副教授 黄陂;怎样消除孤独感[N];家庭医生报;2003年

8 记者 李卫华 通讯员 唐田;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在豫召开[N];河南日报;2010年

9 外交部干部 陆苗耕;高失业率阴影下,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下降[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10 杨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N];贵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瑞星;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探索[D];郑州大学;2011年

3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景晓路;航天模拟环境对小组心理的影响及干预[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6 王啸天;老年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俊才;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高利平;山东省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晓蕾;未婚男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亚灵;西藏班中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10 何雯;两类家庭关系不利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4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04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6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