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试论斐洛的教育观

发布时间:2018-04-12 17:53

  本文选题:斐洛 + 犹太教育 ; 参考:《学海》2008年03期


【摘要】:本文通过斐洛对人群的划分、对教育等级的设定以及其对教育历程的描述,系统考察了斐洛的教育观念和所谓的"预备性学习",探讨了斐洛眼中的希腊式百科学习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斐洛为希腊式教育设置了道德属性,使希腊因素融入希伯来文化之中,调和了希腊教育和犹太教育。本文还通过对斐洛教育观的散居语境的探讨,指出斐洛是如何通过教育观念表达犹太文化认同的。
[Abstract]:Through Philo's division of the population, the setting of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Philo's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so-called "preparatory learning", and probes into the role and limitation of Greek encyclopedic learning in Philo's eye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Philo set up the moral attribute for the Greek education, made the Greek factor merge into the Hebrew culture, and conciliated the Greek education and the Jewish education.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how Philo expresses Jewish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educational idea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aspora context of Philo's view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基金】:“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课题”项目资助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章雪富;;斐洛论自由意志和罪[J];现代哲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德荣;;从叙事到隐喻:斐洛的诠释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倩红;尚万里;;近十年来(1997—2007)国内犹太研究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孟雅君;;比较视野内的中国与希腊人文哲学——以孔子和斐洛的伦理道德观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年24期

4 章雪富;;斐洛论自由意志和罪[J];现代哲学;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晓冬;论斐洛的伦理神学及其核心概念自然律解析[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彦;中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赵同生;理性视域中的神人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勇;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韦亚;论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隐修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昕妮;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崔晓;基督教中的恩典与自由意志[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丁珊珊;论斐洛对《创世记》的寓意解释[D];南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历史教育与文化认同——美国高校国家观念教育的特色分析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8期

2 赵秋生;贾鼎;;统一战线视域中的国家认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卢汉超;上海城市的文化认同及其开放与容纳[J];学术月刊;2004年07期

4 李宏图;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认同[J];社会观察;2004年04期

5 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田金长;;全球化场景中的文化认同——论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家的文化价值理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陈虹;;文化认同与中华网络文化建设[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陈艳;;谈中西礼貌原则[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黄光健;;论近现代沧源佤族的文化认同[J];世纪桥;2008年04期

10 高昕;;对苻坚民族政策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哲;;当教学遇上信息技术[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苏;;浅谈艺术设计教育的几个问题[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杝W 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5 张方洪;王振林;;力学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A];海峡两岸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10 杨建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嘉宾:有色一中校长 吴益民 主持人:程熳;从历史积淀中寻找文化认同[N];黄石日报;2010年

2 托马斯·麦格奈尔 美国德鲁大学哲学系教授;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杨勇军;随需应变 难在文化认同[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陈明华;当下情景中的文化认同问题[N];文艺报;2006年

5 实习记者 谢盾;重建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韩震;多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族崛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颜光明;Volvo国产开启文化认同“战争”[N];中国商报;2006年

8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黄建民;用文化认同打造高素质队伍[N];检察日报;2008年

9 韩 震 曲瑞华;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及其效应[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韩震 李雅儒;多重文化认同[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磊;信仰与理性的汇融——斐洛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毅;自由意志:哲学与心理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8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4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乔晓华;初任非沪籍教师对学校教师文化的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莫小青;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40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40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