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课程理论研究的前沿: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新论

发布时间:2018-11-15 23:26
【摘要】:正近期,廖哲勋教授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上撰文,对教育领域中探讨已久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指出,"包含论"(即"大教学论"与"大课程论"的总称)曲解了两学科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学科是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教学论是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两学科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同时,他还指出,
[Abstract]:Recently, Professor Liao Che-hsun wrote in Research on Education (No. 11, 2007) and made a furthe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theory and teaching theory,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y of inclusion" (that is, the general terms of "great teaching theory" and "great curriculum theory") distor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Curriculum theory and teaching theory are not "who contains who" relation, the two disciplines have their own research object, curriculum theory subject is to take curriculum probl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eaching theory is to take teaching ques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 both disciplines need to have their own sub-disciplines. At the same time, he pointed out that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强;;论课程论的本性追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2 黄济;王晓燕;;历史经验与教学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J];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涂诗万;扈中平;;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杜威教学思想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 李家清;户清丽;;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现状透视与未来瞻望——基于2010年全国课程论研讨会和教学论年会研究成果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5 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八)——若干理性思考[J];现代教学;2011年06期

6 金志远;;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取向——从学科视角到文化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3期

7 徐冰鸥;;哲学分析·实践反思·历史考察——“全国课程与教学哲学学术论坛”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8 李鹏;;浅谈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历史性[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9 李文涛;;从课程的发展史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10 方舒婷;;试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课程观[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学溥;;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几点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向阳;;陶行知论教学与现行教学论[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高天明;;试析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传德;;夸美纽斯及其《母育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周采;;夸美纽斯论学前儿童智慧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程方平;;研究夸美纽斯 促进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熊红;;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八)——夸美纽斯的学校管理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杨善发;;试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研究法——类比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映球;;空想社会主义者安德里亚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华程 桓公;教学论研究应直面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课题组;2003年:教育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夸美纽斯:孤独的拓荒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檀传宝;教育学研究的蛋与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姚梅林;布鲁纳搅起美国教育改革浪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教育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阎兵;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新路径[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闫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4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9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玲;我国课程论建构理路的“后课改”反思[D];渤海大学;2012年

2 刘彩梅;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鹏;教学设计项目管理与评估案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汪亚利;英国第六学级的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许海深;中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吴军生;传统教学论的伦理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党亚丽;中学化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路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陶晶晶;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4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334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e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