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14 08:47
【摘要】:泰勒的课程评价理论是为适应4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泰勒主要受到杜威、桑代克和贾德等美国教育界颇负盛名的社会科学家的影响。他所进行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出始终努力从实践中发展理论的倾向。
[Abstract]:Taylor's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ory was formed gradually through many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Americ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1940s and based on psychology. Taylor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famous social scientists in American education such as Dewey, Thorndike and Judd. Most of his research shows a tendency to try to develop theory from practice all the time.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春惠;泰勒课程评价模式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小青,孙凤梅,宋敏,王立华,李为人,潘进;大学物理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3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4 刘育锋;论职业导向的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模式──美国职业技术课程开发方法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5 马云鹏,吕立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与倾向——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设计者的访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6 林向阳,黄汉升;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调研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8 郜岭;;试析课程开发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王骥;课程评价改革趋势探微[J];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9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艳春;对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分析与评价[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何艳铭;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纲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晓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学生评价发展的回顾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8 唐安奎;西部农村初中职业教育及其课程设计初探——以富顺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9 巩江;中学生物学利用CAI开发学生多元智力的研究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志波;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燕;;中师教师发展性评价模式与实施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2期

2 姚继业;学生个体素质发展评价模式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8年06期

3 李年终;论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宋燕;;农村教师培训评价模式的构建[J];中国培训;2010年03期

5 陈霞;;教师专业发展效果评价模型评析——以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型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陈昌奇;;动态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实习评价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7 李斌;教育评价的现状分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李红波,胡建兵;网络学习的评价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9 曹秀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5期

10 陈宇杰;;对泰勒目标模式评价的认识与反思[J];考试周刊;2009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田宝宏;;“面向生活”的教育研究成果评价问题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徐林;;民办教师评价的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杜育红;卢珂;;论教育投资项目的监测与评价[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董建矿 本报通讯员 杨德武 王天国;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N];河南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柏玲;评价学校不再用同一把“尺”[N];文汇报;2000年

3 刘玉慧;蓝田推行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模式[N];陕西日报;2006年

4 曲秀江;加德纳情景化评估理论的启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 朱建民;教育不能只培养“标准件”[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林世雄 通讯员 林瑞声 实习生 张晗梅;创新,让翔安教育飞翔[N];福建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辛成;新课程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N];铜川日报;2008年

8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所所长 谢维和;素质教育的两种取向及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韦祖伟;减负还需更新教育评价体系[N];贵阳日报;2006年

10 中和;停评“三好生”言论引争议 评论称莫单纯讨论存废[N];中国改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恺;基于DEA和多元智能的教育信息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岩;中外教师对学生评价模式差异的比较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媛;英国普通教育证书(GCE)化学A级评价模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爱丽;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家琼;新课程教学双边心理适应性与发展性档案袋评价模式的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丹;基于任务的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毛移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教师评价模式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严潇;远程教育评估系统中学生综合评价技术与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丁立新;构建激励—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来永国;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8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378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0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