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生成中的教师素质要求
[Abstract]:The generating orientation of positiv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s a new pursuit of educational value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aithful orientation of our tradition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the past,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new changes i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ers' rol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湖北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课程生成视野下的教师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D10
【分类号】:G4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继德;;康杰同志俯首为“牛”堪赞赏[J];湖南教育;1980年01期
2 戈登·迪克逊;教育与工业相结合[J];成人教育;1982年05期
3 张遵融;;无疑者须教有疑——物理课启发式教学两例[J];天津教育;1982年03期
4 张运筹;;教师的劳动及其心理特征[J];湖南教育;1983年04期
5 万大林;泰国课程研究中心介绍(续)[J];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01期
6 郝易纲,魏建国;谈谈函授站的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7 马克·W·坎农;钱扑;;道德标准的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4年02期
8 ;阳春德泽满校园——记南县三中党支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事迹[J];湖南教育;1984年11期
9 李德昆;;试拟第三册归类识字的练习与作业[J];江苏教育;1984年20期
10 徐学启;储继芳;;教师的第二课堂——介绍徐州市大马路小学阅览室[J];江苏教育;1984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斌;;谈当前教材建设形势与对策[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2 李德林;;挑战自我 适应超越——关于小教大专如何应对新课改的思考[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3 阎鸿森;;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意见[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胡平;;摭谈新课程与学校发展[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5 李俐;吴颃琛;;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构建“培养现代人”的教育新体系——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课程[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6 陈婕平;;发现、调整、合作——“生活、学习、做人”课程实施的新策略[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7 孙玉香;杜艳丽;;沙河口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牛会巧;;中等卫校病理学教学的新思考[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高蕾;;幼儿园多元化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钟金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网上购物”一课感悟[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骞;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记者 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李华平;教育科研中的错误认识[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孙鹤娟;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依赖教育[N];吉林日报;2000年
6 记者 黄祯光;广西七千教师网上深造[N];人民邮电;2000年
7 记者 苏军;研究性学习列高中课程[N];文汇报;2000年
8 万燕;日本:着力培养学生生存能力[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记者 李建平;全国普通高中将使用新课程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就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专家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海涛;走向创新时代的大学课程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品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光婵;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诗词的意境鉴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魏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文化哲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竭艳丽;台湾、内地九年一贯数学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宇;我国初中综合课程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杜晓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83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48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