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

发布时间:2019-05-22 20:27
【摘要】: 本文试图回答道德不可教之后的学校道德教育何为的问题。 从逻辑上看,道德是否可教是道德教育必须回答的一个前提。本文不仅要重新拾起苏格拉底的“美德是否可教”的老问题,而且更要立足于现代性的视野,对道德教育的一切方面是否可教进行全面的考察。本文认为: (1)从政治哲学上看,“美德可教”存在着悖论:美德从知识上看是不可教的,但它的获得又是真实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表明,美德的获得是偶然的。 (2)道德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性,一切道德行为——不管是具有真正的伦理价值的还是习俗的道德行为——都是非理性的。 道德是不可教的,它的获得是偶然的,但这并不表明道德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指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偶然获得。因此,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教育主要包括立法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鉴于道德的不可教,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惯有的教育思维与进路:学校道德教育不必去找寻某个限度,而是要从主动的、积极的、肯定性的道德教育思路转向消极的或否定性的教育思路,即学校道德教育不应更多关注向学生灌输了什么,而应更多教人不是不道德。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从立法教育中获得某些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道德教育比较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思路是提供道德选择教育。同时,道德品性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长期的、也是重要的任务。不过,道德选择教育和道德品性教育是以培养真正的道德人为核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后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寇东亮;;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J];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06期

2 胡旭晟;论法律源于道德[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04期

3 赵敦华;;谈谈道德起源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483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483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