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13 19:08

  本文关键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的能力、潜能或特质,透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三个方面。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家长应当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信念。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心理弹性 家庭因素 青少年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氛围 保护因素 保护性因素 三个方面 个体 健康发展
【分类号】:B844.2;G78
【正文快照】: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成功应对压力,并获得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以开放性、创新性、竞争性、应变性、求真性、稳定性为特征的健康人格[。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心理弹性理论认为,如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金良,郑海燕,牟宏伟;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3 苏鑫;;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建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徐莉;;论教师发展的文化机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曾守锤,吴华清;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6 张智,郭磊魁;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复原的关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7 胡心怡;刘霞;申继亮;范兴华;;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史朝霞;青少年依恋发展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许书萍;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迎利;贫困大学生的复原力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刘兰兰;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苏瑜;福建长乐3~5岁海外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2 董奇,陶沙,李蓓蕾,张华;爬行经验与母婴依恋行为特点关系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年02期

4 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5 唐荣安;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建构[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杰;;对几种不同职业家庭人口情况的调查[J];西北人口;1982年02期

2 张天岭,杜闻贞;一种考虑家庭因素的人口预测方法[J];人口与经济;1983年06期

3 刘国贤;;试论性格及其形成的因素[J];云梦学刊;1985年01期

4 莫广汉;周建中;关真如;;青少年罪错形成的家庭因素[J];开放时代;1985年03期

5 陈家麟;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家庭心理学问题[J];人口与经济;1986年06期

6 邢宝荣;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预见[J];高等农业教育;1987年01期

7 郑健斌;试论婚姻、家庭因素对人口生育率变动的影响[J];人口学刊;1987年06期

8 赵淑华;;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探讨[J];中国校医;1987年01期

9 陆斌奎;部分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折[J];中国远程教育;1988年11期

10 杨颖;好儿女 当自立——写给有攀附心理的女青年[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光伟;;百岁老人及其家庭问题探讨[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2 顾海根;岑国桢;李丹;高湘萍;李正云;陈欣银;;2岁儿童的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李序科;;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4 潘振云;;青春无力型人格及调适[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5 高天湘;赵静山;;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杨玉凤;;儿童单纯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罗玲;;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8 王耘;王晓华;池丽萍;李玲;;父母控制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张红涛;毕丹;;大学生群体盲人与正常人心理状态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10 刘春雹;林玉珍;;烧伤康复的重要性[A];烧伤与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培训班讲义及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姚鹏;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朱向东 陈秀华;子不教 父母过[N];法制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苏宏;从教育入手预防青少年犯罪[N];辽宁日报;2000年

4 孙玉宝;女性犯罪的家庭因素[N];安徽日报;2001年

5 阿珍;孩子为何只喜欢独自玩玩具[N];中国妇女报;2001年

6 北京市老龄协会 伊密;社区为老服务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老年报;2001年

7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郭兆辉;积极应对员工离职[N];计算机世界;2002年

8 赵以军;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学校[N];人民公安报;2002年

9 张正君;“冗繁削尽留清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记者李海堂、卫铁民;台大学生精神压力大 罹患忧郁症比率增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徐充;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保平;北京市学生吸烟的行为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仁叶;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江文力;都市类报纸在初级群体中的传播[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3 张茜;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江琦;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丽霞;青少年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竺云;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调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杨梦竹;上海市青少年PTSD状况调查及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改青;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环境病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9 李晓娟;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10 陈绍灿;高中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47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5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