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的外显自我增强模式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学生的外显自我增强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考察中国大学生是否存在自我增强动机以及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增强动机是否以增强关系他人眼中的自我得以实现。方法:要求被试在八个因素上对成功与失败事件作自我归因和推测他人归因。结果:自我归因条件和推测他人归因条件都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增强趋势,即相对于失败事件来讲,更倾向于将成功事件归因于能力,人格,动机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这种自我增强的趋势在被试推测亲密他人归因的条件下要比被试自我归因和推测陌生人归因的条件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中国大学生存在自我增强动机,并且这种自我增强更多地是增强关系他人眼中的自我。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自我增强 归因 关系他人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自我增强是个体自我积极评价倾向的一种有力表现,具体是指个体选择性地关注、强调与夸大自我积极的方面,典型的自我增强研究会考察个体是怎样以不太现实的、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1-3]。传统观点认为东方人不存在自我增强动机,按照Markus和Kitayama[4]的观点:积极自我评价的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贾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态的有机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传恩;文太林;;农村劳动力回归创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以安徽省金寨县关庙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刘进才;京派小说还乡叙事的文化内涵及美学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经济学意义[J];北方论丛;1996年03期
9 潘修华;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建设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李纯;非正式制度与家族企业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秀丽;;平教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2 许纪霖;;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知识分子交往网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翌;我国公司治理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尹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敏;农村社区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郭艳辉;竞争优势与组织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兼论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中小企业[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辉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动力与空间[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罗刚;我国证券交易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宾建光;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马佑红;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唐爱民;当代中国大学“做人教育”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跃华;浙江省农户收入多样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梅,付建斌;自我增强与自我验证[J];心理学动态;1996年03期
2 罗增让;不同焦虑者的归因模式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潘发达;卢家楣;;大学生情绪归因模式建构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4 孙国仁;;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归因模式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06期
5 朱桂林;周晖;;自恋与自我增强的关系文献综述[J];考试周刊;2008年34期
6 田录梅;张向葵;;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7 王轶楠;有关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8 佐斌;张阳阳;;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9 黄秋香;;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方式[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郭婧;吕厚超;黄希庭;陈小静;;自我服务偏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春玲;佐斌;;内隐自我中心的概念、机制及研究方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玮;佐斌;;“旁观者清”还是“旁观者不清”?——对自我-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艺;杨晓;鄢呈s
本文编号:450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506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