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
【摘要】:后现代课程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学者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限于派纳等1995年提出的"课程理解"阶段之前的成果。实际上,此后在西方学术界,后现代课程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现代课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新主张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高夫的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雷诺兹的课程航线思想、利文斯通的课程未来学观点、佛耐丁关于科技发展对课程影响的反思、胡文松后结构主义游牧的课程思考方式、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思想等。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扩展了课程再概念化的内涵,进一步颠覆了现代课程研究范式注重技术理性和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从"课程理解"范式的基础上向"课程反思"和"课程改造"范式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
【关键词】: 后现代 课程研究 新航线
【基金】: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205000811331)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20世纪70年代课程理论再概念化运动之后,后现代课程研究得以产生和发展,并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界的“显学”。后现代课程研究因其直面世界的本来面目和人类生活的变迁,受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普遍关注,并对传统的现代课程研究范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1-5]。到20世纪末为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文军;后现代课程观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仁洪,张洪刚;后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学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5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郑晓齐,张豫;柔性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文辉;;构建和谐环境: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8 毕超;地理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10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2 余红霞;;探析建构主义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学兵;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于冬青;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杜晓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田燕;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许凯;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颖;;后现代课程观下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汪霞;;从课程文本的变化看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4期
3 刘哲玲;刘奕;;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4 国晓华;;浅析后现代课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赵月娥;;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的比较和融合[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孙来成;;走向理解:斯拉特瑞的后现代课程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7 蒋己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6期
8 郭睿;福柯的课程观[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08期
9 席风;;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金涛;李媛;;后现代主义对新课改影响及其局限性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魏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2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黑龙江 王锐;网上谈课改[N];电脑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海莹;基础教育要求过“三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翟艳萍;让孩子走稳人生第一步[N];蚌埠日报;2009年
8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邓小敏;我市基础教育课改初见成效[N];韶关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吴初平;基于Moodle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时延辉;威廉·派纳的自传式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吉;经验网络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度;校情教育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匡勇胜;电脑音乐配器与制作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费汝海;论课程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28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2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