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真我”的遮蔽及“无为”教学策略——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现代课堂“真我”的遮蔽及“无为”教学策略——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视角
【摘要】:拉康从镜像理论出发,把主体与主体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三个领域,并由此揭示了主体是由他者介入而异化分裂的真相。由此,我们发现现代课堂的问题是,来自于强迫性的"他者"行为阻断了主体寻找真我的途径:学生丧失了话语权无法说自己的话;丧失了自主性无法自主生活;被剥夺了时间与空间而无法自我创造。现代课堂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消解现代课堂的有为性及其基本结构,实行课堂的"无为"教学策略:培植自主生活的土壤,还学生时空;呈现经典性知识环境,使学生选择学习;倡导非歧视原则,保护学生创造欲望;坚持平等对话原则,让学生说自己的话。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镜像 真我 无为 自我
【基金】:新世纪教学研究所“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研究项目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后现代思想家,因其创立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而蜚声于世。由于拉康镜像理论对现代以来关于同一、自主的主体概念的解构和颠覆,使人们对主体的看法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得出“我是一个他人”的结论。以此发现,现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文钦;;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张一兵;能指链:我在我不思之处——拉康哲学映象[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3 张一兵;拉康: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J];浙江学刊;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瑞辉;拉康与结构主义[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2 余岱宗;革命的想象: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阿德尔·塔依尔;欲望不是能指——《洛丽塔》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周兴杰;关于历史的争讼——对电影《罗生门》的解读兼及与小说原作的比较[J];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5 赵兴华;信仰的危机与主体的困惑——从拉康的欲望观解读现代人的精神境域[J];理论月刊;2005年11期
6 许琛;成长:从反叛传统到寻找自我——波特小说中南方女性成长主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晶燕;《图兰朵》与《杜兰朵》的无意识结构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赵奎英;语言惯性与无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9 黄宇洁;;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潘秀通;潘源;;“意象”美学:中国影视美学体系再认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2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晓慧;“政治”哲学家阿尔都塞——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自芬;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6 王永豪;无言的逍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杨广军;符号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谈凤霞;“人”与“自我”的诗性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任美衡;茅盾文学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轶丹;狂欢与异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瑞辉;陌生世界的闯入者:论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的孤独意识[D];暨南大学;2004年
3 谷建岭;《鼠人》重读——弗洛伊德关于强迫症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孙健;电影“暴力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王悦;霍尔奈理论及其文学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童小畅;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D];四川大学;2005年
7 周华;阅读俄狄浦斯情结[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杨新;弗洛伊德的“狼人”案例及其评述[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李霞;移置和凝缩机制在诸种无意识形式中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徐云;关于弗洛伊德著作中压抑之物概念的文献复习[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29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2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