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感恩教育探讨
本文关键词:困境与出路——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感恩教育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和谐社会 感恩教育 青年 人与人 独特功能 德育模式 学校德育 评价体系 现实意义 重要内容
【摘要】: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也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感恩教育因其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和独特功能,越来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下,在青年回馈社会意识日益淡薄的背景下,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视角观照感恩教育,深刻剖析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归因,积极探寻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途径,对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感恩教育 青年 人与人 独特功能 德育模式 学校德育 评价体系 现实意义 重要内容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关键时期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性的重大任务。毫无疑问,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感恩教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何种价值和功能?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维国;浅谈先秦时期身份犯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赵雪江;;论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余达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特性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石鸥;面对德育论的教学论──再论教育学边界:边界何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5 邹东涛;劳动价值论:把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J];经济评论;2003年04期
6 李欣;;感恩教育——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4期
7 刘尧;从道德行为谈起——兼与鲁洁教授再商榷[J];教育导刊;1996年06期
8 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9 徐继存;教学技术化及其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10 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仕军;;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反思与检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宁;论社会历史发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汉大学;1996年
3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曹丽;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慧兰;论德育话语及其更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丁晓艳;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王晶;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存在方式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韦文荣;高科技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龚世星;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周悟;大学生网络德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苑珊珊;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病理现象及其治理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若洪;关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秀珍;利益分化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徐军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定位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兵;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刘海龙;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三个文明”[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周新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4 张互助,张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努力培养具备和谐社会理念的大学生[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沈德灿;论个体的社会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袁朝红;和谐社会理念下的人才开发[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7 徐光超;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能力建设[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张弘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9 马传松;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以社会学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10 张宝生;浅析和谐社会的农村社会保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宗旭;;从科学发展观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取向[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2 翁清雄;;促进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3 陈乃新;;经济法、法律体系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达尔文进化论原理的法学思考[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欣;;经济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大旗;邱潮斌;;经济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长健;;论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理念的平衡协调——以利益为分析起点[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蔺翠牌;;经济法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法[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德敏;;经济法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符启林;;论贫富差距的法律调整[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士英;;竞争文化与和谐社会——论中国反垄断法立法的社会基础[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刘晓凯;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4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5 皮钧;民族和谐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何忠国;以和谐看待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梅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军;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伟;浅论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D];河南大学;2005年
2 李玲;中国环境外交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袁晓芳;社会模式设计与社会协同[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陆玉胜;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煜;论行政抵抗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蓝春娣;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文玉忠;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理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慧;人的发展视角中的社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艳泓;中产阶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骆徽;和谐社会正义观的构建及对策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08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0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