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课程辩护
本文关键词:为新课程辩护
【摘要】:近几年来,有大量文章对新课程提出质疑和非议,这虽然是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但对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本文认为:时下社会上对新课程有误解、曲解,未能从历史和全球的视野看待新课程,五十年或一百年后,当我们再次重新审视这场新课改运动,我们或许更能看出它独有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新课程 辩护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批准号:BHA060034)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其实,,新课程无需辩护!因为,没有人会否认:新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21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乐章”。只是,近五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人进行,它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闲境以及一些单靠自身已经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得对新课改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和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资源及其取舍和消化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学;;论“从惑到识”数学教学原理的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07年04期
2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6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郑晓齐,张豫;柔性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文辉;;构建和谐环境: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10 毕超;地理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10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朱畅;论知识本位教育面临挑战以及我们的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陆宏钢;桂西南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晓玉;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性特征研究[D];华侨大学;2001年
5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明仁;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4 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5 崔允o7,王少非;关于新课程的评议:一种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声明[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2 佟鹏翼;;教师要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3 曹东明;;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1年06期
4 宣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9期
5 张殿华;;新课程理念下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6 叶燕红;毛杨林;;树面镜子照亮自己——谈新课程下教师的专业发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7期
7 金连平;;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本质[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8 马丽;;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9 刘广清;;网络多媒体在新课程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5期
10 陈克烈;;解读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广西教育;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尤敬党;;培育课程意识 完善过程管理——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刘公颍;;新课程电视教学片浅探[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4 庞锦艳;;实施科教兴垦战略 推动教改的发展——巨浪牧场教育发展初探[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陈慧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的生活质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季苹;;美国校长培训新课程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谭均明;;课程改革与教师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冯丽娟;;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内外”兼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周艳卉;;教师自身如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压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刘咏燕;熊晓琳;;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新特点[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 房超平;多元结合织起新课程培训网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翟召博;新课程与“猫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翟召博;新课程与“猫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湖南省益阳市一中 张先珍;新课程与创新型英语教师素质[N];光明日报;2005年
5 贺永建;新课程与班主任角色[N];张掖日报;2005年
6 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教研室 白守双;新课程下备课的“六备”[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山西省夏县尉郭中心校 陆晓慧;浅谈新课程与教师[N];科学导报;2010年
8 李朝明;新课程新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高子阳;你有资格做新课程教师吗?[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翟召博;新课程与“教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顾志红;新课程的教师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苟萍;新课程校本教师培训现状与内部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秋玲;新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亮;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吉标;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思维方式转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国平;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明政;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之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袁志芬;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54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5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