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两位新教师的质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他们为什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两位新教师的质性研究
【摘要】:通过描述两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情况,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他们能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因。从内部原因来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处在新手向专家过渡的年龄阶段;认同并践行了一些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喜欢读书,虚心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面比较广博;已经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外部原因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班级的教学实验为两位老师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与保证考试成绩之间并没有发生冲突;校长积极推动课题研究,经常倡导新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拓展教科书。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创造性 使用教科书 原因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及“创造性使用教材”等理念,成了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在中国期刊网中,以“用教材教”为关键词的文章达77篇之多(检索时间:2007年9月22日)。多数论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喜平;张玉军;闫向阳;;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职业时空;2011年06期
2 焦伟;;追寻创造性和谐:人本教育的文化价值使命[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4期
3 赵金生;刘薇;;凸现个性与创新教育[J];中学教育;2002年07期
4 ;专题导读[J];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07期
5 微笑;;孩子不爱学习的根源在哪里[J];山西教育(管理);2011年03期
6 叶凤云;;浅谈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J];才智;2011年20期
7 杨再隋;;魅力在永不懈怠的追求中——评介万玉霞的“主动教育”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Z3期
8 杨文玲;;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及其启示[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陈刚;徐yN;;微格研修[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4期
10 余丽媛;;学校管理要管而得法、宽严有度[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承敏;;浅谈民办学校创新型教师的特点[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朱秀锋;;善于创造学习心理安全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3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姚平子;;4—6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创造性思惟的对比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5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建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7 戚彦君;;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李世明;;撬开学生智慧之门的“缺陷式”教学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肖川;;校长的职责与境界[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小锋;;由“泊松亮斑”想到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珍;用“杂书”换换脑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李冬梅;创造性地使用青岛版教材[N];济宁日报;2007年
3 黄军山;为什么而教[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宋华茹;积极自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内增凝聚力 外树好形象[N];河南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郝永文;创造性地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6 尹晓华;让更多家庭圆更好的梦[N];四川日报;2007年
7 陕西省眉县金渠中学 雒宏军;为什么反对过度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江苏省泗阳职业教育中心 朱月树;如何实现知识传授向知识传导的转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项有标邋张维英;家长老师也需要“成长”[N];温州日报;2008年
10 胡金英;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素养[N];团结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香兰;从实体到过程: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3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奇志;初中生创造性的负性人格量表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福祥;论教师的创造性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晶;恐惧情绪影响初中生创造性活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伟;个体生命视角下的创造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天娥;论创造型教师及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玲;教师创造性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启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9 张晋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10 曹守莲;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76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7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