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及其与自卑心理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5:3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及其与自卑心理的关系研究
【摘要】: 自卑心理是由于个体对自我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心理体验,它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当中,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有着不良影响。人际安全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相处过程的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之一,它与自卑心理有着一定的关系。李宏翰认为自卑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之一,其内在机制是人际安全问题。个体在交往中出现自卑心理和羞怯反应往往是由于他感受不到人际安全。在人际情境中,大学生保持对自身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对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相处非常重要。如果个体在特定的人际情境中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就会更多地参与信息传递,如果个体感受到某种人际情境危及到他的自尊,就会倾向于自我防御性地回避或退缩。在我国,关于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实证研究不多,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则更少,并且缺乏针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和人际安全的测量工具,缺乏从人际角度进行的深入探讨。本研究从大学生人际安全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人际安全和自卑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并结合专家意见编制了《大学生人际安全初测问卷》和《大学生自卑心理初测问卷》,预研究采用这两个问卷对317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测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了正式问卷,正式研究通过对广西6所普通高校的73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适合性,检验了问卷的信效度,考查被试人际安全和自卑心理的特点,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自编的《大学生人际安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测量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水平;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可以分为6个维度,分别命名为:神经质倾向、人际敌意、人际焦虑、人际退缩、自我封闭和人际不信任;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安全问卷》各因子的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良好标准(χ~2 /df5,RMSEA0.08,NFI、NNFI、CFI的值都大于0.95);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6,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9-0.911之间。 2、自编的《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测量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水平;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分为两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自我否定担忧心理和自我无奈懊恼心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各因子的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良好标准(χ2 /df5,RMSEA0.08,NFI、NNFI和CFI的值都大于0.95);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7,两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4和0.857。 3、大学生被试总体所感受到的人际安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在神经质倾向(P0.001)和人际退缩(P0.01)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在人际敌意(P0.001)、自我封闭(P0.05)和人际不信任(P0.01)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年级越高,被试所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程度越低。 5、非独生子女被试所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程度显著低于独生子女被试(P0.05)(人际焦虑与人际退缩因子除外);非学生干部被试所感受到的人际退缩与自我封闭显著高于学生干部被试(P0.01);经济状况最差的被试所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程度最低,其次是经济状况较好的被试,经济状况一般的被试所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程度最高。 6、大学生被试的自卑心理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高年级被试的自卑心理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被试(P0.01);非学生干部被试的自卑心理程度显著高于学生干部被试(P0.05);经济状况差的被试的自卑心理程度显著高于经济状况好的被试(P0.05)。 7、大学生的人际安全状况与自卑心理存在显著的相关(P0.01);被试所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程度越低,其自卑心理越严重。 8、回归分析表明,人际退缩、人际敌意、人际焦虑和自我封闭因子对自我否定担忧心理具有预测作用(R2=0.535, P0.01);人际焦虑、人际退缩、人际敌对、神经质倾向、自我封闭和人际信任因子对自我无奈懊恼心理具有预测作用(R2=0.489, P0.01)。人际退缩、人际焦虑、人际敌意、自我封闭和神经质倾向因子对自卑心理总分具有预测作用(R2=0.565, P0.01)。
【关键词】:人际安全 自卑心理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问题的提出10-18
- 1.1 自卑心理的研究现状10-14
- 1.1.1 国内外自卑心理的研究现状10-12
- 1.1.2 我国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研究现状12-14
- 1.2 人际安全的研究现状14-16
- 1.2.1 人际安全的概念界定14-15
- 1.2.2 人际安全的研究方式15-16
- 1.2.3 人际安全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16
- 1.3 大学生人际安全与自卑心理的研究16-17
-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17-18
- 2 研究一:大学生人际安全初测问卷的编制18-20
- 2.1 研究目的18
- 2.2 研究方法18
- 2.2.1 被试18
- 2.2.2 材料18
- 2.2.3 程序18
- 2.3 结果与分析18-19
- 2.4 编制初测问卷19-20
- 3 研究二:大学生人际安全正式问卷的确定20-27
- 3.1 研究目的20
- 3.2 研究方法20-21
- 3.2.1 被试20-21
- 3.2.2 材料21
- 3.2.3 程序21
- 3.3 结果与分析21-27
- 3.3.1 项目分析21
- 3.3.2 探索性因子分析21-24
- 3.3.3 验证性因子分析24-26
- 3.3.4 问卷的信度分析26
- 3.3.5 问卷的效度分析26-27
- 4 研究三:大学生自卑心理初测问卷的编制27-28
- 4.1 研究目的27
- 4.2 研究方法27
- 4.2.1 被试27
- 4.2.2 材料27
- 4.2.3 程序27
- 4.3 结果与分析27-28
- 4.4 编制初测问卷28
- 5 研究四:大学生自卑心理正式问卷的确定28-32
- 5.1 研究目的28
- 5.2 研究方法28-29
- 5.2.1 被试28
- 5.2.2 材料28
- 5.2.3 程序28-29
- 5.3 结果与分析29-32
- 5.3.1 项目分析29
-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29-30
- 5.3.3 验证性因子分析30-31
- 5.3.4 问卷的信度分析31
- 5.3.5 问卷的效度分析31-32
- 6 研究五:大学生人际安全与自卑心理的相关研究32-38
- 6.1 研究目的32
- 6.2 研究对象32
- 6.3 研究工具32
- 6.3.1 自编的《大学生人际安全问卷》32
- 6.3.2 自编的《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32
- 6.4 研究程序32
- 6.5 结果与分析32-38
- 6.5.1 大学生人际安全的特点分析32-35
- 6.5.2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点分析35-36
- 6.5.3 大学生人际安全与自卑心理的相关分析36-37
- 6.5.4 大学生人际安全与自卑心理的回归分析37-38
- 7 讨论38-46
- 7.1 《大学生人际安全问卷》的分析38-39
- 7.2 《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的分析39-40
- 7.3 大学生人际安全的特点40-42
- 7.3.1 大学生人际安全的一般特点40-41
- 7.3.2 不同群体大学生人际安全状况的特点41-42
- 7.4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点42-43
- 7.4.1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一般特点42
- 7.4.2 不同群体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点42-43
- 7.5 大学生人际安全与自卑心理的关系43-45
- 7.5.1 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对自卑心理的影响43-44
- 7.5.2 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对人际安全的影响44-45
- 7.6 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45-46
- 8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50-59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9-60
- 后记60-6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翁小霞;研究生自卑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雪娇;视障大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2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4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