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与对策分析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虽然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也是对教师的严峻挑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易产生角色的冲突与模糊、不胜任工作的体验和低成就感等心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这对其专业发展和新课程的成功实施形成消极的影响。故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采取改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等策略,预防与化解此类问题,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师职业倦怠 工作应激
【分类号】:G423.07
【正文快照】: 由于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了教师以真正的专业生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因此,我们认为,这次改革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契机,也必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3 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4 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5 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6 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7 刘正荣,陈家麟;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教师心理健康[J];教师之友;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可;;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管理效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李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兼论师生交感互动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陈婷,郑庆全;关于课程改革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范蓓蕾;;教学案例研讨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李丽;陈永杰;陈维;;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刘中猛;叶泽滨;;城乡交流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7 余妍霞,周兴国;《科学》课程挑战理科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毛国红;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瑛;;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任双利;;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磊;;独立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白冬;;初中历史学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探索[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郭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伟民;吕国光;;《西部贫困山区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左明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鲁曼俐;;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许苏;;西方早期职业教师发展特征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天印;基于系统模拟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红梅;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业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许锦绒;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专任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宫伟伟;促进高中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2 汪霞;课程研究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08期
3 俞国良,林崇德;论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培养与发展[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4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5 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6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7 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8 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5期
9 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朱从书 ,申继亮 ,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娜;王大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7期
2 郭晓娜;王大磊;;希望、信任、虔诚: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治疗的三味良药[J];教育导刊;2007年03期
3 郭晓娜;王大磊;;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治疗的三味良药[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年Z4期
4 肖爱芝;;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年33期
5 陈国璋;;职业倦怠,一个必须关注的教育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6 刘艳;王德清;;为教师“松绑”——论从学校管理角度解决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01期
7 张小安;;教师职业倦怠的“结”与“解”[J];今日教育;2010年01期
8 丁伟;;数学教师职业倦怠新探及缓解倦怠的对策[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年12期
9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10 凌瑞初;;老师,你幸福吗?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J];学校管理;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勤娣;尹东妹;;反思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陈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郝文凤;;新课程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燕兴权;;试论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郝健;;几个语文教学现象留给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陆守明;;农村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唐炎;郭礼;禹文;;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云 王桃兴;楚雄市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N];楚雄日报(汉);2010年
2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赵小雅;在反思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吕益新邋本报记者 蓬国龙 周军;实施新课改 促进新理念[N];黔西南日报;2008年
5 晴隆县大田中学 华媛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 谢丽卿;坚定信念 强化意识 优化方法 提高成效[N];山西科技报;2010年
7 任杰慧;新课程改革呼唤高素养的语文老师[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蒋国和 (作者系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校长);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新课程改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陈善哲 王娜;当新课程改革遭遇高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董大肆;新课程培训不是走过场[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4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磊;女性经理人工作应激投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袁磊;“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芳;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蔡建忠;新课标下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玲;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映鹏;新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军;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范永红;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阮茜;中小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的教师评价问题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媛;高中新课程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本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7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4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