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择校过程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13:23
本文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过程中的教育公平研究
【摘要】:择校问题是牵动亿万中国父母和学子心情的一个大事件,社会公众关于择校的是非功过之争也从未停止。媒体一再曝光高额收取择校费、择校过程中的教育腐败以及择校后学生的忧喜状况等现象,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出台措施规定禁止择校行为,但越来越多的要求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则为择校行为提供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之所以受到普遍关注,不仅因为它与国家的“就近入学”政策相违背,而且在高度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择校问题又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努力追求的目标。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以及出台的措施并没有使择校问题得以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择校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悬而未解的热点问题,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本文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和教育公平问题,通过对择校现象的梳理与分析,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解读与思考,再通过对择校行为的调查,具体讨论义务教育择校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择校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等。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背景。纵向上分析了择校问题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横向上分析了择校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包括教育自身的原因,如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的原因,如家长选择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文化的原因,如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方式等。 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重难点部分,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的双重角度分析义务教育择校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首先对公平和教育公平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解读,并提出自己的教育公平观,即教育资源应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反对教育中的特权。然后从理论上分析在政府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择校行为对教育不公的加剧,并用实际调查的结果辅佐论证。最后畅想规范后的择校行为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因为它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且填补了“就近入学”导致的公平缺陷。 第四部分针对政府部门解决择校问题措施的失效,以及择校过程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从四个大方面提出了引导择校良性发展的建议。首先,通过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来缓解择校压力;其次,发展特色学校,扩宽择校渠道,使学校教育呈现多样化发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不同需求;再次,改革招生制度,规范择校行为,通过推行招生方式改革,增加薄弱学校学生选择学校的机会;最后,要明确对待择校问题的态度,对待择校不能严格禁止,只能控制,既能保障部分人选择学校的权利,也能减少择校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关键词】:义务教育 择校 教育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一、绪论11-19
- (一) 研究缘起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1. 现实意义11-12
- 2. 理论意义12
- (三) 国内外研究择校问题的现状12-17
- 1. 国内关于择校的研究12-15
- 2. 国外关于择校的研究15-17
- (四) 研究方法17-19
- 1. 文献法17
- 2. 问卷调查法17
- 3. 访谈法17
- 4. 比较法17-19
- 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背景分析19-25
- (一)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历史发展轨迹19-21
- 1. 文化大革命前小范围的择校现象19-20
- 2. 改革开放以来择校行为的扩大化20-21
- (二)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现实背景21-25
- 1. 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是择校发生的直接诱因21-22
- 2.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择校发生的根本原因22-23
- 3. 家长的择校能力和意识是择校发生的主观原因23-24
- 4. 现行的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方式的单一是择校发生的重要因素24-25
- 三、义务教育择校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25-38
- (一) 教育公平的理论分析25-28
- 1. 公平的概念解读25-27
- 2. 教育公平的概念解读27-28
- (二)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不公平28-35
- 1. 择校行为导致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28-32
- 2. 择校行为导致教育过程不公平32-34
- 3. 择校行为加剧了校际发展的不平衡34-35
- (三) 规范化的择校在另一定程度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35-38
- 1. 择校应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35-36
- 2. 规范化的择校可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36
- 3. 择校填补了“就近入学”导致的公平缺陷36-38
- 四、引导择校良性发展的建议38-43
- (一) 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38-40
- 1. 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38-39
- 2. 实行教师轮岗制,促进教师流动39-40
- (二) 发展特色教育,扩宽择校渠道40-41
- 1. 建设特色学校,扩宽家长择校的空间40
- 2. 引入国外的开放入学制,发展特色教育40-41
- (三) 改革招生制度,规范择校行为41-43
- 1. 改革招生制度,推行招生方式改革41-42
- 2. 规范择校行为,净化教育风气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一45-47
- 附录二47-48
- 附录三48-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章毛平;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2 程晓樵;“择校”政策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李慧;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关系再探[J];教育与经济;2000年03期
4 王怡;何善平;;对择校与就近入学的法理学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曹红娟;马春伟;;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现象的社会学审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1073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7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