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帕累托改进与利益补偿:基于多水平模型的流动教师成就感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帕累托改进与利益补偿:基于多水平模型的流动教师成就感影响因素研究 出处:《基础教育》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流动政策 成就感 非帕累托改进 利益补偿 多水平模型
【摘要】:流动教师成就感从执行者角度反映了教师流动政策实施成效,分析成就感影响因素有助于发现政策设计需要改进的重点。对一万多名流动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给部分教师带来生活不便、发展机会降低等利益损害,证明了流动政策的非帕累托改进性质;对现行利益补偿形式分析发现,享有不同利益补偿形式和程度的流动教师群体间成就感差异显著,生活条件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成就感下降,教师在专业可持续发展、适应性等方面对组织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调查结果说明利益补偿不是万能,事前避免利益损害比事后补偿更为有效,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应从观念上获得教师的支持,在推广过程中应与其他社会改革相协调。
[Abstract]:The flow of teachers'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the angle of the performer refl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for teacher flow,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is helpful to find the policy design needs to be improve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more than ten thousand mobile teac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w to the part of the teachers bring inconvenience, reduce the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proved the properties of Pareto improvement the flow of policy; forms of current interest compensation analysis, enjoy compensation form and degree of different interests flow between groups of teachers achievement differences, living conditions of compensation can avoid achievement decline to a certain extent, teachers in the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 strong demand. The results show interest the compensation is not a panacea, prior to avoid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more effective than post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flow of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by The support of teachers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other social refor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批准号:GY2010080)课题成果
【分类号】:G451.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与问题提出为实现学校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各级政府制定了教师流动政策,强制或者鼓励教师在学校间换岗、轮岗,从一所学校流动到其他学校短期或者长期工作;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必须流动到其他学校。200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政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焕灵;景方瑞;;地方中小学教师轮岗制政策失真问题管窥[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李书文;通过培养成就感来激励员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孙文慧,高向东,吴文钰,郑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分类研究[J];西北人口;2005年04期
4 刘伟;朱成科;;农村教育“教师轮岗制度”实施困境及其出路[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6期
5 左晓梅;;关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的管理伦理分析[J];基础教育;2011年06期
6 张天雪;朱智刚;;非正式制度规约下教师流动实证分析——以桐庐县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联蓉;王利明;;破窗理论与大学班级管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孝义;卢有昆;;奖赏与儿童创造性提问的关系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陈华;;适应性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个体学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柳洲;李祖扬;;思维类型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张丹;;女性心理世界的隐痛——解读陈染《私人生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黄琼;;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现状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薛予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8 段爱明,张建新,许毓成;浅析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成就[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9 罗明亮;论家庭因素对一体化大专成就动机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郭显芳;;认知风格研究与策略性学习的形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林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4 严玮;;心理干预在消防抢险救援中的应用研究[A];2007年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佑发;梁承谋;魏高峡;;意志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长生;;运动思维训练的认知研究现状及其体系建构[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宋伟伟;;重视研究生学习中的自我评价[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张智华;;新十年中国电视剧叙事策略[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姜真;蒋丽娜;鞠新刚;王庆国;;中医临床人才素质结构体系设计[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望舒;;大学生失眠与自我心理调适研究[A];睡眠研究: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侯e,
本文编号:1381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8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