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价值体系的重构与实现——基于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教师价值体系的重构与实现——基于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分析 出处:《教育科学》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师价值体系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重要形态,也是维护教师形象的重要载体所在。然而,由于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冲击,教师价值体系正逐渐异化,诸多矮化教师形象的观念正在教师价值体系中滋生暗长。因此,本文以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为基础,解析了教师价值体系重建面临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教师主体性迷失的现实挑战,进而提出通过开启解放观点的教学思维和发展教师批判的教学意识来重构教师的价值体系。
[Abstract]:The teachers' valu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teachers from other occupation groups,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maintain the image of teachers. However, due to the impact of 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eachers' value system is gradually alienated, the value system of many dwarf teacher image concept is teachers in the breeding of a long dark.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Habermas critical theory, analytical challenges teacher face value system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tilitarianism and teachers' subjectivity, valu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open view of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to reconstruct the teacher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EEA090460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集体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教师与自身发展的关系等都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要处理的主体关系或主客体关系。因此,教师价值体系应包括人生价值观、职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正平;;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与内涵凝练[J];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3 彭学农;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姜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5 王婷;;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探析[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6 田润锋;;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的致思理路[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7 马迎春;;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的科技批判思想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8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9 李莉春;;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层次与能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10 刘波;李映秋;;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流变与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董金平;;作为社会的身体——女性身体改造的质询与批判[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吕俊杰;;从低碳技术创新看技术与人和谐发展的新模式[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4 何华青;吴彤;;实验的可重复性研究——新实验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比较[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5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张百灵;;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解读[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邹志勇;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东梅;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窦丽萍;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10 苏虹;科技异化问题及其意义的重新审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肖川;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年Z2期
4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J];读书;1996年05期
5 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6 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王建军;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2期
7 罗伯特·W·康奈尔,李复新 ,马小梅;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2期
8 李子建,尹弘飚;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9 麦克·扬,周志平 ,岳欣云;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严春友;现象学视野下的中西哲学的解释学特征[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韩震;[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润洲,轩兰珍;教师评价的局限与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2 孙芳明;浅析哲学视野中的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郑宇红;教师主体性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8期
4 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5 况晨光;;教师应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8期
6 裴婷婷;;论教师的自主管理[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1期
7 包金玲;;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凌敏;;教师个体专业化:“中规”中的“逾矩”[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侯贵宝;;管理优化对促进教师发展的支持性意义[J];教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10 杨鸿;;共同体与校本场域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敏;何云霞;;从谋生、职业到事业:教师发展与培养的制度策略[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张学顺;;优化评价机制,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2)[C];2013年
3 吕高远;;构建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平台,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陕西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刘永和;怎样培养应对“未来”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苏令;师生异性不得独处:是耶?非耶?[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荣兴;从母猪进课堂说起[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媛媛;基于标准课程的教师专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丽媛;质性教师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蔚;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泉蓉;论生命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芳芳;教师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红霞;走向发展的教师评价[D];河南大学;2006年
6 赵丽敏;教师眼中的教师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鑫;教师反思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教师角色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长征;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领导力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雪艳;在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反思[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6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6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