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基于知识创新的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

发布时间:2021-10-04 22:29
  知识创新是包括了知识的创造、转移及共享、应用的动态过程。无论知识的创造还是新知识的应用都脱离不了实践。实践对知识创新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在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基于知识创新的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的本质是通过实践对知识进行重构、共享、集成等知识含义层面的运算,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螺旋式激发出新的知识,将创客教育和信息检索课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为信息检索课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实践、知识创新、共享"是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的共同本质也是两者融合的基础。利用SECI循环转换模式和知识创新场理论,构建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的模型,可以从支撑环境、知识主体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来扫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转化的障碍,有效推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为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探寻新的视角和路径。 

【文章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基于知识创新的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


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的知识螺旋及知识创新场..72

显性知识,融合模型,支撑环境,学习型组织


之间的相互学习及分享(袁红军,2016)。5.趣味性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制定时尽可能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脉搏与学生的兴趣点,融入更多的互动交流、交互式的学习方式等来增强信息检索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学生知识转移、共享、创新的意愿。五、基于知识创新的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模型的构建根据前述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的知识螺旋及知识创新场的分析,构建基于知识创新的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从支撑环境、知识主体(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方面来扫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转化的障碍,有效推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为知识创新螺旋创造相应的知识创新场(李俊龙,2012)。这也是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模型的知识创新动力来源,通过知识之间不断互动累积与转化,最终实现知识的螺旋式成长。图3基于知识创新的创客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融合模型1.支撑环境第一,塑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学习作为一种集体核心价值观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最显著特征是学习。知识积累是学习的直接目的,而通过学习累积的知识则是进行知识创造、创新的基础,也是创客教育的基矗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塑造,让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能够不断学习,以及善于运用系统思考模式去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扩充和提升师生的知识、经验并增进其知识创新能力的整体。一个良性的学习型组织不但每个个体都具备良好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动力,还善于在感情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在学习和经验交流中贯穿情感交流,让两者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学习型组织所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数据环境对知识融合的影响研究[J]. 赵蓉英,张心源.  情报学报. 2017(09)
[2]高校创客教育的内涵、问题及对策[J]. 周霞,盘颖.  教育探索. 2017(04)
[3]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构建研究[J]. 曹芬芳,刘坤锋.  图书馆建设. 2017(06)
[4]创客教育课程设计与应用——以华东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创新课程为例[J]. 吴永和,刘晓丹,仲娇娇,李彤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1)
[5]美国高校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理念、路径、启示[J]. 王志强,李菲,卓泽林.  复旦教育论坛. 2016(04)
[6]基于创客教育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研究[J]. 袁红军.  图书馆建设. 2016(07)
[7]创客教育实践对创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启示[J]. 刘书凯,陈冬梅,栾冠楠.  图书情报工作. 2016(01)
[8]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 郑燕林.  开放教育研究. 2015(03)
[9]基于可视化文献分析方法的组织学习研究评述[J]. 高照军,武常岐.  现代管理科学. 2014(08)

博士论文
[1]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 王明荣.天津大学 2011
[2]企业螺旋型知识创新模式研究[D]. 周勃.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创客教育中利用有效失败促进学习的研究[D]. 郭婧远.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企业内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螺旋过程研究[D]. 李俊龙.重庆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8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418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1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