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科院科技园综合楼建筑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海建科院科技园综合楼建筑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技创新推动了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数字技术的兴起引发了建筑设计方法的革命,在世界目前盛行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影响下,环境和能源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建筑行业的研发机构,园区内用于办公和生产的建筑从空间结构到发展模式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区办公楼和厂房的单一形式和内容,其综合办公实验类建筑设计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在我们进行科技园区综合楼建筑设计中,如何将绿色建筑融入建筑的使用功能中,回归人本主义追求,如何创造新型办公形式来适应人们在生产工作中的需要,如何让绿色建筑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思想引导下,本文通过对上海建科院科技园综合楼建筑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角度探讨了上海建科院科技园综合楼的建筑设计过程,并提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策略和生态设计策略。文章首先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对上海科技园综合楼建筑设计做出空间分析,分别从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及景观的联系、建筑布局、形体、室内外空间、表皮等多方面研究综合楼作为一个办公和实验综合使用性质的建筑物本身具有的空间属性,并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并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优化策略。其次从生态化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绿色设计的技术组合方法和计算方式,并通过对综合楼建筑设计中低碳技术的应用的集成总结归纳,提出建筑设计的生态化策略,系统总结出在园区绿色低碳建设中各种应用技术,包括能源、环境、交通、市政等各方面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园区绿色低碳建设中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技术和管理方法,并结合经济性、技术应用边界,系统分析各种技术在各种工程建设中以及在建科院莘庄基地园其他建筑设计中的适用性,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提供借鉴。本文最后对上海建科院科技园综合楼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为上海建科院科技园在项目建设、使用、服务和管理以及后期园区发展建设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并能为上海莘庄工业区乃至整个上海市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楼 绿色建筑 人性化 生态化 建筑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2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对象11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案例分析12-18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外相关案例13-18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8-20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1.4 研究框架20-21
- 第二章 项目综合分析与总体定位21-27
- 2.1 项目背景21-23
- 2.1.1 项目区位分析21-22
- 2.1.2 项目目标定位22-23
- 2.1.3 项目建设情况23
- 2.2 设计方案创作过程23-24
- 2.2.1 项目需求分析23-24
- 2.2.2 问题发现24
- 2.3 设计原则24-25
- 2.3.1 人性化原则24-25
- 2.3.2 生态化原则25
- 2.4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27-51
- 3.1 适宜的场地设计27-31
- 3.1.1 基地的利用27-29
- 3.1.2 与自然要素的结合29-30
- 3.1.3 形体与道路的关系30-31
- 3.2 空间的人性化设计31-45
- 3.2.1 人性化需求分析31-37
- 3.2.2 公共空间设计37-38
- 3.2.3 入口空间设计38-40
- 3.2.4 交流空间设计40-45
- 3.3 形态的多样化设计45-49
- 3.3.1 建筑外形设计45-47
- 3.3.2 形体体量控制47-48
- 3.3.3 立体绿化设计48-49
- 3.4 本章小结49-51
- 第四章 生态技术的应用策略51-73
- 4.1 园区光环境设计策略51-58
- 4.1.1 建筑遮阳的形式及应用51-55
- 4.1.2 被动式采光设计55-58
- 4.2 园区风环境设计策略58-65
- 4.2.1 自然通风的形式及应用58-62
- 4.2.2 被动式热压通风设计62-65
- 4.3 园区热舒适环境设计策略65-71
- 4.3.1 夏季隔热措施65-68
- 4.3.2 采暖舒适性设计68-71
- 4.4 本章小结71-73
- 第五章 结论73-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87
- 作者简介87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7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87-89
- 致谢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浅析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J];河南交通科技;2000年01期
2 ;美国专家预测──21世纪的建筑设计[J];华中建筑;2000年01期
3 戚星海;建筑设计的防雷意识亟待加强[J];浙江水利科技;2000年06期
4 王蕴洁;对我院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的初步构想[J];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5 ;重组改制 加快发展——吴奕良理事长在建筑设计协会珠海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J];建筑设计管理;2000年06期
6 戴恩欣;房屋商品化大潮中的建筑设计课题[J];南方建筑;2000年02期
7 小雨;1999年度北京优秀建筑设计揭晓[J];岩土工程界;2000年03期
8 崔悦玫,杨双印;冷藏库的建筑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00年01期
9 ;21世纪建筑设计预测[J];中国房地产;2001年06期
10 罗玲玲,张书鸿;建筑设计的思维本质和解题特点与创造能力开发[J];吉林教育科学;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晓东;孙世龙;;建立评价体系提高建筑设计质量[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马丽群;姜华;;幼儿园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3 杨德山;;谈新世纪建筑设计的革新[A];山东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赵静;卿笃超;;某科技综合楼建筑设计浅议[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5 尼书军;李思源;宋彩霞;;建筑设计之我见[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6 李新霞;;建筑设计之我见[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鹏;;建筑设计之我见[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8 尹志社;许晓宇;;建筑设计意义及其方法初探[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9 廉凤梅;季贵斌;侯永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10 张伟;;医疗建筑设计与应急管理[A];2010’全国医院建设大会——贵州省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会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志坚;法国审批建筑设计的程序和法规[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2 记者 尚丹宁;重庆城镇建筑设计高端论坛召开[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卢泳志;养老地产迎来建筑设计新国标[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4 孙亚宁;管窥美国建筑设计教育[N];建筑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张e
本文编号:384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8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