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4 01:00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疏离感 大学生 t 检验 母亲文化


【摘要】: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大学生疏离感现状,结论为:一是大学生疏离感的发生率较高;二是男性大学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三是非学生干部大学生其疏离感程度显著高于学生干部的疏离感;四是母亲文化为小学的大学生其疏离感水平最高,母亲文化为大学的大学生其疏离感水平最低,且这二者差异显著。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
【关键词】疏离感 大学生 t 检验 母亲文化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疏离感指的是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力、疏远、冷漠感,强调的是个体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社会成员的这种心理感受来源于家庭和社会。Erikson将人生历程分为八个阶段,大学生可归为成年早期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慧;刘爱书;;农村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特点及对友谊质量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2 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耀阳;;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4期

2 房文杰;张日f;;小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成功(教育);2008年11期

3 李东斌;赖月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于绪丽;;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5 尹绍清;赵科;尹可丽;;彝族大学生负性自动思维的结构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3期

6 孙奕;;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王明忠;范翠英;周然;;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序列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8 陈熙维;;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5期

9 郑莉君;顾黎娜;张宝强;;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幽默风格的关系研究[J];健康研究;2011年04期

10 吴清兰;梁莎莎;;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丹;;音乐审美偏好与气质类型相关性探究[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2 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3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4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5 徐夫真;张文新;;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3期

6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7 李娟,张丽芳,李永在;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对盲童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8 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9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10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张进辅;大学生疏离感和价值观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曦 ,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8期

3 李艳华;程利国;;香港和内地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4 黄海;邱欣红;;贫困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5 杜智娟;;大学生学业疏离感的原因与对策浅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杜智娟;;大学生人际疏离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7 周浩;龙立荣;;工作疏离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8 陈晨;嵇东海;;网络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1年04期

9 雷鹏;陈旭;王雪平;谢德光;;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基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10期

10 周亚玲;李婧;李炜;;大学生疏离感研究评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利爽;方双虎;;华人留学生的疏离感调查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杨东;张进辅;;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韩笑;姚本先;;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杨帮琰;;中学生疏离感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统合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胡平;;工作群体疏离感的收入成因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姚本先;韩笑;;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寇冬泉;;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幸福感的追踪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徐夫真;张文新;王立花;刘晓峰;范琪;孙君;;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徐夫真;张文新;陈英敏;;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美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N];中山日报;2007年

2 刘武俊;用法眼解读社会[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许們們

本文编号:515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15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