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背景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19:28
本文关键词:基于积极心理学背景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干预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各种心理现象,从而发现和建设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我们将该理论应用于初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干预中,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改进学生、教师的原有评价模式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构建积极心理自我;优化教师的期待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事件的积极解释风格,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统一感,并形成良好的班级生活团体。 本研究围绕初中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构建,通过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于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具体实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实施中,以积极视角为带动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自我、评价模式等,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同时,通过干预研究,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自我,更加全面、辩证、客观而积极的认识自我;帮助家长和老师优化评价和期待模式,从关注学生的问题和错误,转向关注积极品质;通过训练学生对生活事件的积极评价与归因,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通过打造良好的班级心理,融洽师生、生生、家校关系,以良好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设计组织班级建设活动的理念和能力水平。以上这些都能够增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拥有积极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实现主体的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心理自我、重要他人评价与期待、解释风格、班级心理环境与自我意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级建设活动对心理自我、重要他人评价、解释风格、班级心理环境进行干预过程,学生在自我意识水平上进步明显。 (3)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初中生心理自我、重要他人评价、解释风格、班级心理环境进行干预,,初一、初二年级的干预效果非常显著,女生的干预效果优于男生。
【关键词】:初中生 积极心理学 自我意识 干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2
- 第1章 文献综述12-22
- 1.1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12-17
- 1.1.1 积极心理学12
- 1.1.2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12-15
- 1.1.3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15-17
- 1.2 初中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17-22
- 1.2.1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界定17-18
- 1.2.2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8-19
- 1.2.3 影响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关研究19
- 1.2.4 自我意识的测量工具19-22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22-26
- 2.1 问题的提出22-24
- 2.1.1 初中生生活和发展的需要22
- 2.1.2 落实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的需要22-24
- 2.1.3 提高心理健康实效性的需要24
- 2.2 研究目的24
- 2.3 研究总体假设24
- 2.4 本研究的意义24-26
- 第3章 质性研究26-34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假设26
- 3.3 研究方法26
- 3.3.1 研究设计26
- 3.3.2 被试选取26
- 3.3.3 研究工具26
- 3.4 研究程序26-27
- 3.4.1 访谈前的准备26-27
- 3.4.2 访谈程序27
- 3.4.3 数据收集27
- 3.4.4 编码与分析27
- 3.4.5 研究结果的检验27
- 3.5 研究结果27-31
- 3.6 结果讨论31-34
- 第4章 干预研究34-48
- 4.1 研究目的34
- 4.2 研究假设34
- 4.3 研究方法34-35
- 4.3.1 研究设计34
- 4.3.2 被试选取34
- 4.3.3 研究工具34-35
- 4.4 研究程序35-41
- 4.4.1 干预方案设计35
- 4.4.2 前测35-36
- 4.4.3 干预实施过程36-41
- 4.4.4 后测41
- 4.5 研究结果41-43
- 4.5.1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差异比较41-42
- 4.5.2 不同年级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42-43
- 4.5.3 不同性别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43
- 4.6 结果讨论43-44
- 4.7 研究反思44-48
- 4.7.1 研究的创新44-45
- 4.7.2 研究的不足45-46
- 4.7.3 努力的方向46-48
- 第五章 研究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孙婷婷;张涵;;积极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J];教育导刊;2009年10期
4 聂衍刚;涂巍;李水霞;吴少波;;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班级心理环境的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2012年04期
5 李林;;积极心理学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6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7 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年15期
8 张澜;王洪飞;;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J];理论观察;2006年04期
9 王芳梅;吴玲;;流动儿童自尊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913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1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