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发布时间:2017-10-31 06:26

  本文关键词: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更多相关文章: 期望 心理契约 责任 学生发展 教师教学 师生关系 话语系统 教育者 了解学生


【摘要】: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是以"期望+责任+爱"的理论模式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它比一般的个体期望能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在于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居所,以实现师生精神的共勉与相契;通过师生对话与交往,深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回归学生的话语系统,实现师生关系的融通。心理契约建构的根本在于爱的畅通无阻,爱可以迟到但永远不能缺席,爱应行使对现代教育的救赎。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期望 心理契约 责任 学生发展 教师教学 师生关系 话语系统 教育者 了解学生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既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能力维度,又体现了教师的交际维度。要促成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方面教师要强调教学的组织与规范,另一方面又要认识与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将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机融合。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以期望为基础而建构的心理期许,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云,欧阳河;从教育类型划分谈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04期

2 肖化移,胡小桃;个人就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作为[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0期

3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陈爱傼;实现知识、社会和人三因素的平衡与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方向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郭法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9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10 胡定荣;对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魏良婷;;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解与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崔永华;;试论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教育学视角的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宾建光;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长伟;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亓英丽;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及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献梓;初级中学德育活动实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苗雪红;回族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世海;统计法是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方法[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5期

2 肖俊明;《大众贫困化的性质》[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3 ;编后随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4 ;编者的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5 陈翼浦;明连生;;在蓝色的泳道上——记北京游泳运动员乔勇[J];体育博览;1980年03期

6 ;人人争戴小红花 从小培养新风尚[J];天津教育;1980年09期

7 谭亮伟;;谭亮伟同志给本刊的来信[J];湖南教育;1980年06期

8 达肯;;哈萨克族谚语[J];中国民族;1980年01期

9 高进贤;;莫以“创作丰富”自乐[J];上海文学;1980年10期

10 何慧娴;;她正奔向更高的峰巅——记排球新秀郎平[J];体育博览;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加洲;方俐洛;凌文辁;;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与量表建构[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赵惠平;;在阳光下成长[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吴丽丽;段炜;;心理契约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肖玺;邓健;;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菲菲;刘宝根;;大学生自我改变期望与可行性预期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刘勇;王治国;;银行员工心理契约及其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淑红;;基于心理契约基础上的顾客满意管理[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于海琴;周长利;倪永付;孔晔;魏琴;;大学生对化学教师期望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9 范秀成;罗海成;;基于心理契约的关系营销机制研究:来自中国服务业的实证[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军;彭忆;;论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契约[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壮;期望放宽造船量限制[N];中国船舶报;2000年

2 谢小榭 记者 刘小菁;妇联在你心目中的位置[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记者 池雨花;期望 鼓舞 鞭策[N];中国妇女报;2000年

4 ;期望值管理[N];中国航空报;2000年

5 王建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应注意的问题[N];发展导报;2000年

6 李宁;谈跳槽背后的管理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7 高华;银行业如何贯彻“顾客满意”服务[N];国际商报;2000年

8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丁健行;“先是期望,,后是失望”[N];光明日报;2000年

9 李富金;错案追究:效果不如期望[N];检察日报;2000年

10 陆扬智;企业集团的风险[N];经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余琛;员工心理契约与持股计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程兆谦;横向购并的整合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魏峰;组织—管理者心理契约违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周莉;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家激励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秦霞;生态型家族企业的成长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黎正忠;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吕杰;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10 刘喜才;我国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经济阐释及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博文;我国国有企业柔性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彭瑞峰;心理契约与人力资源管理:网通案例分析[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杜文举;企业员工流失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5 肖凤德;心理契约与薪酬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付俊青;企业中个体与群体利益行为机制的博弈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7 张莹;员工的心理契约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8 张芸;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郭祥林;论高校师资队伍的契约化管理[D];河海大学;2003年

10 潘安成;企业文化系统的机理与塑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21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121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7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