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06:33
本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环境当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信息量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危机感的增加,传统观念、历史底蕴、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成年人尚且会出现心理迷失的状况,何况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身心所受的影响更大。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置身于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适应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他们的心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当这些冲击与影响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给学校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导致学生荒废学业,难以成才。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全面合格的高职生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明析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介绍心理健康概念的相关范畴,并且具体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其次,本文详细介绍了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本文分别从高职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和所处的年龄阶段特征、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意志力、人格特征、挫折承受力、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再次,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生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其中包括自身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这四个层面。最后本文从这四个层面分别入手,提出改善和解决的对策。 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因素的范围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方面,呼吁全社会都来尊重和关心高职生。本文首次引入社区服务的概念,通过社区、街道办、居委会等的参与来扩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本文运用了心理学的阳性强化法、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还有系统脱敏法,同时还运用了一些心理测验的量表,如90项自评量表,以及大量本文作者自己制定的、供高职生专用的量表等进行定量的研究和测评。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13-15
- 1.4.1 研究方法13-15
- 1.4.2 研究内容15
- 1.5 本文的创新点15-16
-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16-20
- 2.1 心理健康的涵义与相关范畴16-20
- 2.1.1 健康的涵义16
- 2.1.2 心理健康的涵义16
- 2.1.3 心理健康相关范畴16-20
- 3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20-31
- 3.1 高职生的特点20-21
- 3.1.1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20
- 3.1.2 情绪发展多变、表露而又内隐20
- 3.1.3 自我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20
- 3.1.4 性意识萌发20
- 3.1.5 闭锁性与孤独感20-21
- 3.2 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21-31
- 3.2.1 高职生的自我认知22-23
- 3.2.2 高职生的情绪情感23-24
- 3.2.3 高职生的意志力24-25
- 3.2.4 高职生的人格特征25-26
- 3.2.5 高职生的挫折承受力26
- 3.2.6 高职生的学习26-27
- 3.2.7 高职生的人际交往27-28
- 3.2.8 高职生的就业28-31
- 4 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31-39
- 4.1 自身方面31-35
- 4.1.1 年龄阶段31-32
- 4.1.2 认识方面32-33
- 4.1.3 个性特征33-34
- 4.1.4 性别因素34
- 4.1.5 个人喜好34
- 4.1.6 适应力方面34
- 4.1.7 承受力方面34-35
- 4.1.8 自控力方面35
- 4.2 家庭环境35
- 4.2.1 家长的个性特点35
- 4.2.2 家长的教育方式35
- 4.2.3 家庭结构35
- 4.2.4 家庭的经济条件35
- 4.3 学校35-36
- 4.3.1 认识错误36
- 4.3.2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36
- 4.3.3 心理健康教育以补救性为主,还未转向发展性为主36
- 4.3.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尚需提高36
- 4.4 社会36-39
- 4.4.1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36-37
- 4.4.2 社会认同感的影响37
- 4.4.3 信息传媒37
- 4.4.4 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影响37-39
- 5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39-47
- 5.1 自身方面39-44
- 5.1.1 意识39-40
- 5.1.2 情绪情感40-41
- 5.1.3 意志力41
- 5.1.4 人格的塑造41-42
- 5.1.5 挫折承受力42
- 5.1.6 学习42-43
- 5.1.7 人际关系43
- 5.1.8 就业43-44
- 5.2 家庭方面44
- 5.3 学校方面44-45
- 5.3.1 学校首先要走出对心理健康的误区44
- 5.3.2 建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44-45
- 5.3.3 健全心理咨询体系45
- 5.3.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职队伍建设45
- 5.3.5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45
- 5.4 社会方面45-47
- 结论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9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筱芽;基于Web的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助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娜;高职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心理状况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徐世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分析及设计[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杨凯文;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1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12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