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隐性课程开发
本文关键词:基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隐性课程开发
【摘要】:隐性课程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发展方面有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功效。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从校园环境建设、观察学习的对象、过程等方面开发出高质量的隐性课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潜课程”、“隐形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有关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不仅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从教学和教科书中学习,而且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气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简世德;论隐形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来,王国启;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综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2 阳媛媛;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3 陈新跃,杨德礼;顾客价值认知与市场信号应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林碧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2年02期
5 关颖;大众传媒、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媒介教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金盛华;社会化研究新视野[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7 卜卫;控制实验—─一种常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国际新闻界;1997年02期
8 李游,余小鸣;青少年非意愿怀孕的研究现状及预防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年04期
9 彭国元;关于“教师期望效应”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陈新跃,杨德礼;基于顾客价值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J];管理科学;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海英;智慧的翘翘板[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姜飞月;学校变革中的教师效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5 耿耀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心理干预[D];中南大学;2006年
6 方环非;知识与确证[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车永莉;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卫;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夏尊文;犯罪故意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治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信用缺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冉鹏;组织行为中的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7 石雷山;教师集体效能及其与学校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鹏;集体效能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焕霞;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铭华;对中学体育教师角色规范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庆生;;隐性课程角度下的学科课程育德定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2 周忠新;;结合隐性课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3 李敏;;浅谈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8期
4 张文翼;;谈教师人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基于隐性课程施教机制理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6期
5 苗q,
本文编号:1259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5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