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
本文关键词:学科德育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 出处:《教学与管理》2009年3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学科德育 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 学科课程 道德教育 德育课程 生活德育 学科教师 德育教师 走出困境
【摘要】:正自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新课程推行以来,德育的知识化、灌输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学校德育也开始由"知识德育"逐渐转向了"生活德育"。这样的转向对于提高德育的效能以及达成
[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of moral education, such as moral character and Life, moral character and Society, the knowledge and indoctrin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have been severely criticized. School moral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knowledge moral education" to "life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自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新课程推行以来,德育知识化、灌输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学校德育也开始由“知识德育”渐转向了“生活德育”。这样的转向对于提高德育的效能以及达成育的使命确实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学校德育依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寿清;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桂生;“德育目标”引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王向华;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胡斌武,陈晓丽;质疑“大德育”格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杨娅娜,李晴;地理课程资源:内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徐景双;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成人教育;2002年07期
7 刘长贵;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陈言贵;德育“无痕”——走向生活化的德育[J];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10 赵雪江;;论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2 吴健;;创设发展小学生诚实守信品格的校园文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2 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惠明;“主体——发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成科;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前提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祖红;邓小平德育理论及在新时期的实践与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欧盛端;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昝玉林;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俞海燕;上海市小学S版、H版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建武;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龙宝新;;价值商谈与学校道德生活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制心 ,张嘉馥;德育概念运用上的混乱应该结束[J];兰州学刊;1980年03期
2 任彦申;;重视德育 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1年02期
3 连云卿;;谈德育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4 任彦申;;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教育学刊;1981年02期
5 陈国栋;;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德育培养[J];南都学坛;1982年03期
6 李群;;谈德育基础课的必要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7 廉少纯;;加强师范院校德育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8 张世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心理成分和基本规律[J];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9 罗镇康;建立中学德育考核制度的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0 穆云龙;谈师专德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文璞;刘霞;;用延安精神塑造一代新人[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2 郑芳;;浅谈中学生的早恋及防范[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3 张引凤;;试论市场经济与培育“真人”——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师的德育工作[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4 ;把爱国主义影视教育落在实处[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5 ;德育工作上台阶 影视教育功不可没[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6 廖庆祝;张斌;;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与方法[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常抓不懈 才能常抓常新[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8 ;抓好主题班会 探索影视教育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重庆市南开中学刘世凯教师事迹[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9 ;实践生活教育 探索改革之路[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10 ;借鉴陶行知思想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尝试[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葛新颖;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作用[N];安徽日报;2000年
2 张应章;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着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教育不能失去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翟帆;探索“润物细无声”的学问[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委员会 黄树生;“两思”教育:德育工作的契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彭凤仪;让德育成为学生成长的自觉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江西师范大学: 李康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教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加强德育工作 建设文明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朱梅珍 张同刚 王德勋;让德育真正“硬”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峰;初中生品德发展测评量表的研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汪安琼;素质教育中构建中小学德育活动教育模式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兴东;当前重庆市职业中学学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时绍军;初中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渗透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范俐;中学生物教学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雪军;论德育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及方式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梁茵;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卢跃青;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献梓;初级中学德育活动实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邓春梅;切实提高新世纪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19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1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