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
本文关键词:杜威的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 出处:《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直面社会生活的知识图景。他认为,所谓知识就是认识一个事物和各方面的联系,知识既指思维和行动的结果,又指思维和行动的过程,知识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也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知识具有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实践性、情境性、个体性、工具性和不可直接传递性等特点。杜威的知识观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确立知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知识观,坚决摒弃把知识作为目的本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那种食而不化的"速成式"的教学,提倡探究式教学,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引导学生寻求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Abstract]:John Dewey, a pragmatic educator in the United States, paints us a picture of knowledge directly facing social life. He believes that knowledge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a th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aspects, and knowledge refers to the result of thinking and action. It also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action, and knowledge is the unity of process and result,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Knowledge has integrity, continuity, interaction, practicality, context and individuality. Dewey's concept of knowledge brings us enlightenment: to establish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of knowledge and the unity of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We should resolutely abandon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taking knowledge as its own goal and the "accelerated" teaching that does not eat, advocate inquiry teaching, and integrate students' life world with the scientific world. Guide students to seek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内涵、种类、发生、获得、价值、传递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虽然对知识观问题没有做过长篇专题的论述,但在他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跃进;;现代教师发展基本内涵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02期
2 徐国庆;作为意识形态的学校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34期
3 唐勇;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郭法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兼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孙海霞;密尔的幸福观及其快乐论[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赵文静;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玉杰;以成长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石连海;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侵权赔偿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8年
2 李金磊;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3 邱旭光;县域教育和谐发展指标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明宏;中小学教代会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和国强;评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阎亚军;生活知识观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贾存军;语文互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铁军;两种不同哲学上的“实践”与“效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3期
2 鲍宗豪,刘文放;简论道德的客观标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冯天泽;;小博勒:《美国学术思想中的自由与命运——从爱德华兹到杜威》[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4期
4 贺麟;;实用主义是导致折衷主义和诡辩论的思想根源[J];学术研究;1980年03期
5 张劲夫;追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J];安徽教育;1981年10期
6 陈汉才;浅析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7 A.C.奥恩斯坦 ,刘付忱;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1期
8 张文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九十诞辰纪念[J];江淮论坛;1981年05期
9 戴自俺 ,楼化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我见[J];江淮论坛;1981年06期
10 柳之榘;陶行知教育思想不同于杜威三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冯素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蒋福泉;;学习陶行知 发展师范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5 吴润根;;改革传统教育的一代宗师[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6 李子魁;;伟大的“不谋而合”[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7 刘蕴宽;;师陶札记三则[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8 郭介成;;谈职业教育之“主义”——读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9 刘皇风;安金珍;王军;;奥尔杜威上极性过渡带的形态[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10 徐福臣;;“双轨”实验效果及分析[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周志平(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知识教学:教育的中心任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林建成;知识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知识化[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冯晨;年轻美国的老报纸[N];吉林日报;2000年
5 齐万良;社会转型与知识观的嬗变[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乔纳斯·F.索尔蒂斯(作者系原英文版编辑);后现代课程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刘燕;学会自主学习 塑造创新人才[N];安徽日报;2001年
8 胡乐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文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N];光明日报;2001年
10 田建国;树立现代教育观念[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牛先锋;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吕国忱;知识转化论[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尹少淳;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阐释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任丹凤;中小学教科书编制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国强;评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国民;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蔡旭群;创新教育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聂薇;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耿淑玲;建国后中学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金岐凤;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20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2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