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与“制器”: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做什么——由“状元风”引发对教育目的的再思考
本文关键词:“育才”与“制器”: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做什么——由“状元风”引发对教育目的的再思考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育才”与“制器” 教育目的 教育改革 追问思考
【摘要】:近两年我国高校继续刮起的"抢状元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做什么?教育是为了"育才",而不是"制器";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的"尖子"或"状元";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和幸福,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为此,教育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坚定不移地推行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教育必须有清醒的生命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教师应成为尊重学生、引领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的探索者;高考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和指导下进行完善。
[Abstract]:In the past two years,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blow the "snatching the top" wind can not but cause us to reflect: what i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Education is for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not "making de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students, not for a few "top" or "champion"; It is for the success and happiness of the students, not at the expen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refore, education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unswervingly carry out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synthesis". Education must have a clear sense of life,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ives; Teachers should be the explorers of teaching reform which respects the students and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ust be perfe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under the guidanc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在我们天天叫响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喊声中,最近在我国教育领域继续刮起的“状元风”愈演愈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追问。据报载,2008年某两所高校带头吸引状元,提高了对状元的奖励力度,“状元”奖学金一路走高:一所学校宣布,今年高考各省市第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从清,蔡孝恒,胡继春,阮丽萍,程新宇,卢启华,刘心仁,吴均林;论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创新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蒋士会;论教育公平及其结构[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3 曾君;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史晓燕;简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之内涵[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刘世峰;对“教劳结合”中的“教”和“劳”的再认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3期
6 邱少明;;日益凸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透析: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2期
7 许小平,马和民;论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付伟;张立红;;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9 袁朝云;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显性标志与人性化管理[J];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蒋国华;十字路口上的现代教育——教育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师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淑俊;现代国际教育贸易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宁乐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艳娥;我国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现代化进程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刘永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宏刚;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探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苏光;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人性化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王新;毛泽东青年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智;王栋;;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目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1期
2 肖鹏;;浅析我国教育目的的道德性[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3 陈振航;;自由·教育·意识形态——简论本体论语境中教育的目的与手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05期
5 陈宪恩;;试论教育如何成就幸福[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6 赵新成;;后现代主义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7 曹志远;;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8 李海艳;;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翟楠;;现代教育目的的异化:批判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10 黄成涛;;教育的本质是什么[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凤彬;;从社会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许梦瀛;;论荀子的教育目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耿淑玲;伍成泉;;从《抱朴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娟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9 周卫勇;;新传统派教育目的论之历史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姚家群;;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瑾;一条走廊也能达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报;2009年
2 翟建会(作者单位系泽州县下村镇中学);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N];科学导报;2006年
3 肖擎;让教育的价值观明确起来[N];长江日报;2005年
4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黄向阳;德育: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英山县长冲中学 马燕 李友纲;谈“严”说“爱”[N];黄冈日报;2006年
6 沈峰;给学生申辩的权利:一种看得见的民主[N];工人日报;2003年
7 沈 峰;给孩子申辩的权利[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于伟;现代社会不重视理性教育,是不可想象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王加强邋范国睿;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黄荣光;教育艺术的理想追求:“至为无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香兰;从实体到过程: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9 王本余;教育中的儿童基本权利及优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方建锋;论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原因[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卢珊;卢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平功波;布列钦卡教育科学思想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洪兰;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研究及我国教育目的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门宪琳;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7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27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