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回归:教育“钟摆”的和谐律动——兼论“两种文化”与“两种教育”
本文关键词: 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整合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史,同时又是一部教育史。人类的文化可分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为后者导向,后者为前者奠基。而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文化的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指科学文化的教育,"两种教育"长期处于对峙、冲突、制衡状态,形成教育的"钟摆现象"。"钟摆"的失衡要求"两种教育"走向整合,以使教育的"钟摆"和谐律动,这是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Abstract]: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is essentially a cultural history and an educational history. Human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humanistic culture and scientific culture, humanistic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scientific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The former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latter, the latter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rmer, and education is mainly cultural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culture, science edu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culture, and th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are facing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Conflicts, checks and balances, form the "pendulum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The imbalance of "pendulum"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two kinds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pendulum" of education move harmoniously,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education.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在西方知识界和高等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他所说的两种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是两种类型的专家(文学方面的知识分子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分子)各自形成的文化,实质上是两种类型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建华,李丽红,曾]/;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2 王晶;基础教育亟须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05期
3 杨爱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大兴;葛宏;;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0期
2 李化树;人文教育透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高天明,彭玉生;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透视与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王长喜,陈磊;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其途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4期
5 周光迅,杨献军,许金根;关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1996年03期
6 袁圣军;高校人文教育与课程改革[J];高教探索;2000年01期
7 葛金国;人文精神的复归与文科教育的重新定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李玲芳;大学生人文精神较难形成的原因探微[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4期
9 王岚,张建林,张万朋;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吴黛舒,宋广文;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宇文;社本主义教育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秦秋田;大学的现代性审视与合法性构划[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蔡传明;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华;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李玲芳;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张雨强;综合理科课程开发及其支持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屈林岩;新世纪科技人才的人文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于康平;人文教育:概念辨析、历史发展及现实切入点[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志;论科学与人文在高师教育平台上的现代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文建秀;论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德育的推进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轩;大学数学课程人文教育功能的探索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妍;研究型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探析[D];天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谢清果,王明新;构建科学文化学的几点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邓银城,陈丁堂;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杨爱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基础教育;2004年01期
2 刘兵;从两种文化问题谈起[J];中小学管理;1998年0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造就爱国创新人才[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杨叔子;;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4 严冬云;;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5 王明达;;在“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经验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熊士荣;肖小明;苟娇娇;;论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瑞t,
本文编号:1443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4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