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生态教育方法探析
本文关键词: 结构的二重性 行动者的能动性 生态教育 出处:《兰州学刊》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西方当代社会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结构化理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旨在分析吉登斯、布迪厄的结构化理论方法,突出运用其结构的二重性、行动者的能动性等理论和方法来探讨生态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Abstract]:In the wester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the structure theo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Giddens and Bourdieu's structural theory method, and to stress the duality of its stru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ctors' initiative.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南京理工大学发展基金。(项目编号:XKF09051)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布厄迪等在对西方思想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诸种流派的批评性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具有原创性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以它奇特的方法论思想和要求,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对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论是如何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建民;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J];社会;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3 郇建立;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化理论?——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周晓东;哈贝马斯的“认识论”与“文化滞差”中的图书馆学[J];图书与情报;2004年01期
5 陈宁;"百姓"、"公民"语义的社会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陈盛淦;;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农村贫困学生的辍学现象[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张杰,吕杰;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8 黄勇;赵万民;;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学认识[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9 徐道稳;社区建设抑或“社会”建设——社会结构视野中的社区建设[J];城市问题;2003年02期
10 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佩国;;地方性秩序的再生产——乡村纠纷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多元互动[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濮岚澜;;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陈苏柳;刘生军;樊璇;;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于剑波;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徐冰;两面性与真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8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9 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晓海;制度公正的日常生活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建生;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奂平清;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琦;农村劳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5 刘世清;反思与重构:教育交往中的言语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一新;论米歇尔·福柯的历史哲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教师角色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芳;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地忠;理性选择还是感性选择——对计划就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用工行为的考察[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年05期
3 文军;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国芬;李俊奎;;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生态教育方法探析[J];兰州学刊;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1482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8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