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基于个体生命立场的人本德育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03 01:12

  本文选题:个体生命 切入点:以人为本 出处:《教育探索》2009年08期


【摘要】:人本德育是生命在场的德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是人本德育的内在要求,它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在德育的目的、道德的尺度、德育的内容、德育的组织过程等方面均凸显人本性。以关注个体生命、追求人生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生命化的德育与人本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生命化的德育是人本德育理论的有效实现形式。
[Abstract]:Human - base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ife , and the attention and respect for individual life are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of human moral education . It focuses on human nature in the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 moral dimension ,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organization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超;;以人为本: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J];中国德育;2006年08期

2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3 林瑞青;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J];教学与管理;2005年21期

4 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12期

5 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轩玉荣;;人与自然的“历时态”关系:从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到生态共同体[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王芳;;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职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周宏岩;;理工科大学新生的生命价值观调查与对策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徐洁;常美玲;周宏岩;;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实证研究述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石晨曦;;基于生命教育的普通高校学制延长生管理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6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7 朱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徐财科;;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03期

9 刘国柱;刘月兰;;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有效课堂的重建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康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J];才智;2009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命教育的多维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薛原;生命化教育视野下中学体质健康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雪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宛璐;中学历史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彬;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哲;与生命相遇[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朱洁;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娟;初中课程生活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陶湘;中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涓;师范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苟健;H大学师范生“三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2 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明;;加强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性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10期

2 魏雷东;;论当代德育的人本转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林妹珍;黄冬兰;;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的人本诉求[J];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郭成;于锡金;郭熹崴;;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刘礼元;;“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体现[J];世纪桥;2008年06期

6 高闰青;;现代教育中人的价值存在的失却与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7 廖景榕;;生命关怀:高校德育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选择[J];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刘应芬;;家庭对未成年人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性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10期

9 李崇仙;;以人为本 培养创新精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2年11期

10 马学才;;以人为本加速学校发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维祥;李云威;;关爱生命 保障人权——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许友顺;;以人为本 成就师生 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翁晓琴;;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覃爱珍;;在新形势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黎康;;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尹洪太;赵志红;;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7 徐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林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俊祥;;刍议基层图书馆在发展与服务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晓娟;;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武汉[N];长江日报;2005年

2 辽宁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员 曹景椿;以人为本[N];中国人口报;2002年

3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4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龙;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淮南日报;2005年

5 程伟礼;“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N];解放日报;2004年

6 张道航;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N];经济日报;2005年

7 何平 李彦彬;德龙钢铁以人为本谋发展[N];人民日报;2004年

8 安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黄立新;怎样在职校中落实“以人为本”[N];安康日报;2006年

9 李步云;为什么不应该反对“以人为本”这个提法[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安有太 文其祥;屯南煤业以人为本铸牢安全网[N];兵团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2 逯改;生命权及其保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文莲;论新时期中国散文中的生命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武汉大学;2005年

5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山东大学;2005年

6 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宗泽;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兴旺;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5 潘玉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建议[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丽雷;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2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702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7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