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类型书院文学教育的地位
本文选题:清代 + 书院 ; 参考:《社会科学家》2009年11期
【摘要】: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在不同类型书院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各有差异。科考类书院以八股文和试帖诗的教学为主,是应试文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书院类型;清初义理类书院文学课程教育主要体现为业余教学,乾嘉以后的义理类书院文学教育推崇古文,在理学为宗的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博习经史词章类书院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为典型代表,文学教育被明确置于和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晚清西学书院的文学教育处于被漠视的极次要地位。
[Abstract]:The literary education of academies in Qing Dynasty occupies different positions in different types of academies. The science and research academies are dominated by the teaching of eight-part essays and poems, which are the dominant types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exam-oriented schools, and the literature curriculum education of the academies of justice and theor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s mainly embodied in amateur teaching. After Qianjia, the literary education of the academy of righteousness and science respected ancient prose, which occupied a relativ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Neo-Confucianism. The classical academies of the Book of History and ci were represented by the essence of the Gegesis Sutra, and the two academies of Xuehai Tong. Literature education was clearly placed as important as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literary education of the western academy of 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neglected.
【作者单位】: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郭英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项目批准号:05AZW001) 宋巧燕主持的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清代各类型书院文学教育地位及特点研究”(项目编号:2008B07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能杰;;调动内因 促进学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0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吴远楠;;中国私学与民办教育[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吴远楠;;中国私学与民办教育[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魏饴;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殊芳;清代台湾的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洪瑞;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成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慕容勋;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平生;清代京师八旗官学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黄春燕;清代桐城教育发展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毛信元;清代贵州榕江地区义学政策实施情况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陈莹;清代黑龙江地区教育落后状况及其原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卓进;地域儒学与书院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晓峰;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的变迁[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2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99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