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研究
本文选题:“校讯通” + 家校沟通 ; 参考:《河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在教育信息化、协同教育理念和国家的政策环境下,人们追求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效果的最优化,家校沟通作为历来都被重视的环节也成了新技术的“试验用”。2002年7月,国家教育部把“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联、家校互动的应用研究”和“家校通的研究与应用”作为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事实证明“家校通”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一座以“学生”为中心的桥梁,使得家校互联、家校合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快捷、有效。于是,多家公司跟随其后打出了“家校通”“校讯通”的旗号,加入了研究与开发家校沟通网络平台的队伍之中。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给人们狂热的迷恋,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新技术并不完美。“校讯通”也是一样,早期的狂热迷恋过后,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它。相当一部分校讯通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向家长汇报孩子什么时候到校、什么时候离校,偶尔加上一些开会通知之类的消息。因此出现了“‘家校通'炒着热吃着凉”的局面,有学生家长撰文“玉林金视野家校通十大罪恶”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缺少对于如何有效使用“校讯通”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本研究将有利于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自己亲身参与到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实践和对家校沟通的历史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的模式及其特殊性。通过对使用“校讯通”平台的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总结出影响其沟通效果的各方面的因素,为促进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提供有效的策略、方法。 通过考察家校沟通的缘起、国内外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校讯通兴起的协同教育理念背景、教育信息化背景以及教育政策环境,说明了校讯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校讯通功能与价值。通过使用校讯通的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在校讯通实践中存在着对于学生教育责任认识错位、沟通时机缺乏计划、沟通内容缺少针对性、沟通方式的单一性、沟通效果的双刃剑等问题。并从平台本身、社会、家庭、学校四个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移动网络”的局限、“短信方式”的弊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家长职业性质的“效应”、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家庭教育类型的不同、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教师理论与能力的不足、教师时间精力的匮乏等都是影响校讯通使用、导致使用中系列问题的影响因素。 最后,针对上面的调查结果及归因分析,提出了提高沟通效果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初步设想:摒弃“功利主义”思想,落实“素质教育”理论;转变老师家长的错误观念,形成家校协同教育共识;深化沟通内容,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校讯通”为主,注意发挥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优势作用。
[Abstract]:In July of 2002 ,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has set up a bridge with " students " as the center , so that the family school and the school cooperation can be more rapid and effective in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he appearance of any new technology will bring people crazy love , but in practical use , people will find that the new technology isn ' t perfect . In the course of use , people begin to know it rationally .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 University Intercom "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arents ,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he platform based on the multi - disciplinary theory .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parents , students and teachers who use the Platform ,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are summarized .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family school based on the " University Intercom " platform ,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re provided .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ome and abroad , the backgroun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ome and abroad ,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ncept ,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policy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students '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 short message " , lack of pertinence , communication methods , and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
Finally , aiming at the above findings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 a tentative idea of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strategy and method is put forward : abandon the idea of " utility " , implement the theory of " quality education " , change the teacher ' s parents ' error concept , form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nsensus of the family school , deepen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 , choose the appropriate language expression way , and take the " school examination " as the main ,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school communication method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P311.52;G4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伯正;试论家校合作[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2 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王宝祥,刘宏博;我国协同教育发展概况和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协同教育的初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9年06期
4 刘翠兰;;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0期
5 安卓;主角与配角: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之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6 吴华钿;论教师与家长的互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顾永清,朱卫红;家校合作——社区教育的未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郭乐江,李强,周磊;基于CMPP协议的“家校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2005年06期
9 侯娟;;谈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郭欣;严超;;用魔灯(moodle)构建家校合作互动平台[J];中小学电教;2007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艳红;家长与教师之间冲突的社会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来洪孝;学校、学生及家长信息交互平台[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帆;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晓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01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0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