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指积极因素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 本文以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为研究主题,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和实践训练,去塑造和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积极品质,使他们自我调适,从而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然后测试他们积极品质的变化情况等,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为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UPI《心理健康问卷》、SCL—90《症状清单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二,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比较详实地分析了大学生对积极品质重要性的评价、大学生对自身积极品质的评价、大学生认为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专家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大学生积极品质应然与实然的综合分析、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差异分析。 第三,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进行了干预实验。通过对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变化情况和大学生积极品质自评变化情况分析,论证了实验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可行性。 第四,分析了积极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证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变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品质 心理健康 高等学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41;G6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1 前言9-10
- 2 文献综述10-22
- 2.1 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10-11
- 2.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10
- 2.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10-11
- 2.1.3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11
- 2.2 相关研究现状11-12
- 2.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2.2.2 国内研究现状12
-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12-14
- 2.3.1 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研究12-13
- 2.3.2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足,纵向研究较少13
- 2.3.3 积极心理学已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待进一步归纳、整理和系统化13
- 2.3.4 "白人价值观至上"的价值取向13-14
- 2.3.5 表现出一定的话语霸权14
- 2.4 对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4-15
- 2.4.1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14
- 2.4.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14-15
- 2.5 对积极品质的研究15-19
- 2.5.1 "积极品质"的概念15-17
- 2.5.2 美德的分类和实现途径17-19
- 2.5.3 建构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策略具有可操作性19
- 2.6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19-22
- 2.6.1 理论意义19-20
- 2.6.2 实践意义20-21
- 2.6.3 研究的创新21-22
- 3 研究构想22-24
- 3.1 研究目的22
- 3.2 研究步骤22-23
- 3.3 统计工具23-24
- 4 研究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24-27
- 4.1 调查目的24
- 4.2 调查对象24
- 4.3 调查方法及程序24
- 4.4 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24-27
- 4.4.1 《心理健康问卷》(UPI)测试结果24-25
- 4.4.2 《症状清单测试》(SCL—90)测试结果25
- 4.4.3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测试结果25-27
- 5 研究二 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的现状调查27-48
- 5.1 调查目的27
- 5.2 调查对象27
- 5.3 调查方法及程序27
- 5.4 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27-48
- 5.4.1 问卷信效度检验27-32
- 5.4.2 大学生对积极品质重要性的评价32-36
- 5.4.3 大学生对积极品质的自我评价36-40
- 5.4.4 大学生认为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40-41
- 5.4.5 专家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41
- 5.4.6 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应然与实然的综合分析41-44
- 5.4.7.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的差异分析44-48
- 6 研究三 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的干预实验研究48-55
- 6.1 研究目的48
- 6.2 研究对象48
- 6.3 研究方法48
- 6.4 实验设计48-49
- 6.5 研究程序49
- 6.6 训练材料与方法49-52
- 6.7 研究结果与分析52-55
- 6.7.1 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变化情况分析52-53
- 6.7.2 大学生积极品质自评变化情况分析53-55
- 7 研究四 积极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55-60
- 7.1 积极品质培养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分析55-60
- 7.1.1 实验班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的比较55-57
- 7.1.2 积极品质的变化与心理健康的变化的相关分析57-60
- 8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60-65
- 8.1 研究结论60
- 8.2 对策与建议60-65
- 8.2.1 高校应大力提倡积极心理学,树立大学生的积极理念60-61
- 8.2.2 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致力于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61-62
- 8.2.3 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发展学生积极品质最主要途径62-63
- 8.2.4 倡导积极预防,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63-64
- 8.2.5 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体系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73
- 后记7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曾丽红;;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武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李自维;;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2年22期
3 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年09期
4 姜宇;周军;;理工类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分析[J];家教世界;2012年18期
5 李林英;赵敬;刘玉利;;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5期
6 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建华;徐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验模式探索[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峰丽;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黄慧;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贝贝;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成人心理健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曹洁;中国香港和内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唐蜜;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梁建芹;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7 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8 程佳静;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影响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谢颖;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内容结构研究及问卷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及培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0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