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09:21

  本文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了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并为寻找消除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文理学院193名教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得分分别为(25.7±1.82)、(28.17±1.75)、(11.78±1.68);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和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多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去人性化现象不明显;不同个人背景因素如性别、婚姻状况、课程性质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均有影响,尤其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影响比较显著。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处;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师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 个人成就感 高校教师 人性化 统计学意义 维度 公共课教师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CJF07003),项目负责人:冯进
【分类号】:G443
【正文快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将“职业倦怠”(Job burnout)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此后,职业倦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文增;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5年12期

2 黄赐英;;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爱武;;高校女性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举措[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2 李玉华;魏健;;入职适应阶段教师心理解读——两位小学教师成长的质性研究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3 郭建;;刍议教师的职业倦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4 王椿阳;朱永新;柴修森;;教师工作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5期

5 王文增;刘晓明;;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阎旭光;美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士气激励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华宇;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弛;关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生涯现状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孝川;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压力的原因分析和缓解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素华;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女教师职业倦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成翠;创新型中学化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椿阳;小学教师工作倦怠及其与成就动机、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尹洁;贵州省平坝县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莉;重庆市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地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情况统计[J];教育发展研究;1982年01期

2 卜中和;;试论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与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1984年03期

3 雷凤桐;;对上海地方高校改革的我见[J];教育发展研究;1984年03期

4 ;实行毕业生有偿培养的一些尝试体会[J];江苏高教;1985年01期

5 李怀福;地方性大学必须走开放式办学的道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6 傅广田;地方高校领导管理系统中的“人本”原理[J];高等建筑教育;1987年01期

7 张学中;谈谈高校职务聘任后人才流动的对策[J];社会科学;1987年06期

8 胡凤英;;江苏高等师范教育事业沿革[J];江苏高教;1987年04期

9 林春宇;李向阳;徐余庆;;大连地区军、地院校横向联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J];辽宁教育研究;1987年04期

10 胡凤英;;建国以来的江苏高教事业[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少林;;重组地方高校科技力量适应科技形势发展[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2 方一兵;;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现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何沛;;新时期消防警官培训模式探讨[A];展望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杨德禧;;浅谈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与科研群体优化战略[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6 ;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黑龙江大学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及近年改革发展纪实[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7 冯敏;;地方高校科研水平建设的有效途径[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陈素莲;;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娄爱娟;沈志宏;;组建地方高校专业学报的可行性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刘海波;;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思想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微;一个地方高校院系的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徐戎;提高地方高校办学效益[N];江西日报;2000年

3 王波 王晓春 本报特约记者 张爱民;让天之骄子成为军中栋梁[N];中国国防报;2001年

4 余胜亲;有效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构想[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苏华;高考慢慢走向多元化?[N];湖南经济报;2001年

6 向导 记者 周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作客“好八连”[N];解放军报;2001年

7 左青松、徐军;500余名心理咨询员活跃在基层[N];解放军报;2001年

8 闵捷 吴文龙;走近即将毕业的首批国防生[N];中国国防报;2002年

9 山东青岛十一中心理咨询室 王国香 管冠生;师者:无权懈怠[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记者 梁菡;要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N];广西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泽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志刚;论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叶們;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刘建林;城市用户群节水支持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平;地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方一兵;我国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界面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3 张元树;中心城市高校的地位与办学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袁巍伟;生长军官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年

5 张爱勤;民办幼儿园与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通武;山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7 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丹;普通高校与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培养基地关系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周平远;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冯世斌;试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学分制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5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05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