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科举制度下的家学传承——以史学和技艺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唐宋科举制度下的家学传承——以史学和技艺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家学 传承 唐宋时期 科举制度 史学家 科举考试 技艺 学问 文学家 李延寿
【摘要】:唐宋时期家学的内容服从科举考试的需要,以经学和文学为主,史学和技艺居其次。史学和技艺作为家学的传承情况不同,其历史命运也各异。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家学 传承 唐宋时期 科举制度 史学家 科举考试 技艺 学问 文学家 李延寿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家学即家传的学问,我国古时候一直重视家学的传承,汉代就有“遗子黄金满|o,不如一经”的说法[1](卷73,《韦贤传》),唐宋时期的学者如韩愈、苏辙等也曾这样讲过。家学与普通的学问一样,本来应该是独立的,但家学形成伊始就与做官连在了一起,尤其是科举制度产生以后,“学而优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陶有浩;二程变法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肖建新;南宋绍熙内禅钩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虞云国;宋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苏平;儒道合流与程大昌的经世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文锁;;突厥的墓上祭祀[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霍建瑜;;执“竹竿子”者称谓及服饰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李德元;明清中国国内的海洋移民[D];厦门大学;2004年
4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郝黎;唐代官吏惩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姚安;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孙强;晚明商业资本的筹集方式、经营机制及信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巨欣;中国传统纺织印花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9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芹;大慧宗杲生平思想新探[D];厦门大学;2007年
2 熊红艳;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的比较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5 肖鑫;唐宋时期的书画买卖和市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守芝;司马光的诗歌与其思想之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敏;元末明初南园五先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岳宗伟;先秦儒家家庭观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9 张巧霞;试论王充“疾虚妄”的批判精神[D];河北大学;2003年
10 巨传友;陈与义战乱诗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传纲;简论格律词之源与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2 雷昀;;伦理道德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3 王艳芳,陈效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J];运城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4 陈开科;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云梦学刊;1997年01期
5 雷乐中;;试析巴人乡土工艺的民俗积淀与传承(上)[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彭金山;太白孝歌再考[J];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01期
7 李晖;唐诗“红豆”考[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8 侯力;唐代家学与科举应试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曹建平;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钩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李浩;论唐代关中士族的家族教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毓庆;郭万金;;子夏家学与《诗大序》——子夏作《诗大序》说补证[A];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素卿;;惠栋《毛诗古义》与清代《诗经》学[A];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繁荣;;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泽鸿;;畲族医药继承与发展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晓明;石田寅夫;;海外对中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期待——从中医药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看中医药如何国际化[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6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晓涛;文化氛围和人员素质——中国动画永远的痛[N];北京日报;2000年
2 俞吾金;对“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孙茗;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体美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云南省临沧行署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唐现春;迎接西部开发 弘扬民族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冬忍;四美合一 百年盛誉[N];中国质量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叶辉;富春江畔“活蔡伦”[N];光明日报;2000年
7 ;宇宙的结构、演化与人类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洪伟成;名著如何上荧屏?[N];解放日报;2000年
9 ;中国口头传承文学面临危境[N];文艺报;2000年
10 ;诵读千古美文 传承中华文明[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t ;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2 赖晓东;中国上市家族企业权杖交接时机影响因素及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世宏;知识,,传承与教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丽萍;冀东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2 陈雪飞;畲族民间舞蹈“传师学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杨扬;湖南常德渔鼓调查报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许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知量;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传承与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覃慧宁;宜州—下枧河流域壮族歌咏习俗传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陆斐;靖西壮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哈斯巴特尔;鄂尔多斯传统宴歌及其演唱习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吕晓雯;楚国“镇墓兽”的观赏性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10 夏冬兰;传承与变异[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33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3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