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变异理论”对传统迁移观的超越及启发

发布时间:2017-08-02 05:04

  本文关键词:“变异理论”对传统迁移观的超越及启发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与教学 变异理论 传统迁移观


【摘要】:变异理论是对传统迁移观的突破和发展。变异理论发现并证明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个超越点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原理的教学规律。变异理论在教学论与课程论方面有不少贡献,给我们许多重要启发。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 变异理论 传统迁移观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变异理论是世界著名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马飞龙(Ference Marton,又译“马腾”)基于传统的迁移理论所创立的一套教学理论,享有全球性的广泛声誉。近些年来,变异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传播和研究,其影响力日见显著。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变异理论作为指导工具,尝试进行教学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丹兰;启迪;;“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实践取向:对话施瓦布及芝加哥学派的传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7期

2 王强;;走进情境中的课程与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个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2期

3 解艳红;;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析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S1期

4 尹弘飚;;重返课堂 面对实事——评《课堂研究概论》[J];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5 王鉴;;近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6 张红霞;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7 周宏宇,谢芳;从知识观视角看后现代课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2期

8 陈丽华;;“教师即课程”何以成为可能——以数学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09期

9 田良臣;;“教育·课程与教学”栏目主持人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田良臣;;“教育·课程与教学”栏目主持人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光富;;美国“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思锋;;学习和超越杜威——思维方式的变革——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安丽;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伍玲婵;汪洋;曾垂凯;;新时期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目标定位探析——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建翔 易进;从“迁移理论”到“变异理论”[N];中国教师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郭铭;新世纪教师应该强化哪些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袁祺;应教会下一代如何思考[N];文汇报;2009年

4 记者 潘启雯 通讯员 戴勇;加强大规模考试中有关效度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苏军;同课异构 同一教材教出不同趣味[N];文汇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小雅;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是学生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余小茅;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如何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董轩;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更为自觉、有效、智慧地关注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0年

10 徐莉;不要把评价太当回事[N];天津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薛小丽;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夏雪梅;课程变革实施过程的研究:学校组织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秀丹;教师即课程:价值与可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世平;“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互动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敏;美国进阶先修课程项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汪小刚;基于“过程理论”的课程理解及其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义全;生成性课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晓婧;本土化中国课程教学论建构方法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菲菲;新课程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比较教育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黄军山;张楚廷5I课程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07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607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