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学校心理士制度及对构建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日本的学校心理士制度及对构建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 学校心理学 学校心理士 资格认证 启示
【摘要】:本文对日本学校心理学的构建背景、学科性质和宗旨作了介绍后,详细阐述了日本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培养要求、群体类型及发挥的主要作用、承担的主要工作等,并对当前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运作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作了述评,指出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如完善资格认证体系、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等做法对于建设中国的学校心理学具有较大借鉴价值。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暨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关键词】: 日本 学校心理学 学校心理士 资格认证 启示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08JDTDXMXLX01)
【分类号】:G448
【正文快照】: 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央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把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服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学,是每一个学校心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志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2年07期
2 鞠慧卿;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年09期
3 喻红梅;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以榕;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宏伟;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汪亚芳;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涂红涛;高中生心理需要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洁;西安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威;;日本教育公平分析及借鉴[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2 石连海;;日本教师专业化发展:沿革及特征[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3 王淑杰;;日本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卢俊勇;陶青;;论教师流动制的社会基础、先决条件与价值旨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杨宪华;;商洛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状况调查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何宛昱;刘旭升;代玉;;试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教育的改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7 黄祺;;学奥数还是种萝卜[J];教师博览;2011年08期
8 刘立德;;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评《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之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9 罗先德;;“全人教育”与教师素养[J];教书育人;2011年22期
10 舒习龙;;姚锡光的教育考察与教育思想刍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浩东;;杨贤江对日本教育的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施国恩;;日本的教育史研究组织及其新动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于洪波;;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与日本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何生根;;吴汝纶与清末学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周洪宇;;日本学者陶行知研究概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张淑细;;日本教育督导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胡国勇;;壬寅、癸卯学制与日本明治后期学制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琦;;试析留日学人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10 黄荣光;;略论井上毅的教育观的变迁[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陈丹;日本教育的独到之处[N];科技日报;2003年
2 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3 ;日本教育现窘境[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4 北京二中 郭怀海;日本教育改革点滴[N];北京日报;2001年
5 李 茂;日本教育放权 改革谨慎启动[N];中国教师报;2004年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田辉;未来10年:日本教育强调社会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王大军;日本教育流行“高大协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张庆华;耳闻目睹日本教育[N];中国石油报;2000年
9 王大军;日本教育流行“高大协作”[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卧松 编译 赵萍 编译;一个美国教师眼中的日本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征;在摇摆中寻求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4 杨孔炽;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5 周萍萍;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琳;全民大学教育时代下的日本应试竞争[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娟;美国NASP协会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彭明新;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与教育基本理念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雪;日本、韩国政—校关系变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淑媛;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林婀苗;美国、日本和新加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因素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7 仓贯势津子;日本现代教育家牧口常三郎的教育思想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华;深圳市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灰关联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9 李昕;中日教师入职教育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紫峰;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5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8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