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文化的重塑
本文关键词:论课程文化的重塑
【摘要】: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最先进的理论未必是最合适的理论,如果新的课程理念不能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中找到立足的根基,最终也只能是海市蜃楼,美丽却不适用。因此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展开本土行动,进行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文化重塑。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课程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重塑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CHA060071)
【分类号】:G423.07
【正文快照】: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滞或满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课程组织形态的变化,而应从更深的机理上建构与之相配套的文化机制,为之提供保障服务,否则将会导致理论的异化与扭曲。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引进和借鉴了一些国外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这有其时代的必需性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利娜;;浅析巴蜀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0年01期
2 杜钢;;美国: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转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3 魏本亚;;论中学名校文化建设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吴玉良;徐峰;;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质校园[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3期
5 白子仙;;集体记忆理论经验研究的七个维度:1989—2009[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6期
6 栗志刚;;精神文化的民族认同功能——兼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哈正利;;建构家族意识 拯救民族认同——刍议南方回族谱牒中的文化认同[J];回族研究;2010年01期
8 李晓龙;;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回族社区的社会心理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陈丽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问题与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10 龚孟伟;;当代课程理论本土化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进文;;少数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与“地域身份”的互为表现现象——以裕固族作家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2 黄晓娟;;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女性历史经验与民族文化传统[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3 王颖;;外语外贸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认同[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李海英;;从文化认同看中医发展[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杨晓莉;刘力;;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杨;方晓义;;流动儿童歧视、城市文化应对策略与城市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项阳;;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嘉;;空间科技的社会文化冲击[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程光;;“文化台独”及其对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影响[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开区教育局局长 杨志成;创办南开优质教育 普惠全体学生发展[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姑丽娜尔·吾甫力;鲁迅与20世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林精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谓俄国知识分子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丁仙林;小创意激活校长管理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以瑾;建设一所特色学校很难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张颐武;“国学热”也要深化和升级[N];团结报;2010年
7 耿波;张扬审美内需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N];文艺报;2010年
8 全国政协委员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孙萍;京腔昆韵两岸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吕路阳;福州小天使 海峡架金桥[N];福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孙刚;我国理应主导制订中医国际标准[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2 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3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上海大学;2008年
6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马晓京;加拿大西北沿岸印第安人图腾柱文化象征意义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李凤英;文化全球化:一体与多样的博弈[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娟;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论广告语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潘仪;基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杨;中国英语中的文化认同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郭华帅;太极拳的文化解读[D];苏州大学;2009年
5 马雅荣;寻找与重构[D];西南大学;2009年
6 马海燕;从文化认同看新疆新时期以来回族小说创作[D];新疆大学;2009年
7 陈思涵;行走在消逝中——十家村满族守陵人后裔文化适应与认同危机[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莹;跨文化语用视角下的动态语境与意义的构建和理解[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徽;《紫色》主人公寻求自我过程的心理变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臧海蓉;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7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7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