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初探
本文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初探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立足过程,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要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本文结合国内外教学评价理念,重新审视我国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与客体等方面尝试重新构建有利于师生和谐发展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构建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操作过程。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 多元化
【基金】: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专项课题(2007-2009)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2008-2009)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手段以及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建立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研究课题[。1]按照新课改理念,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应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琼;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成长[J];教育评论;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必华,刘孝友;发展性教师评价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杨继平,文军强;浅析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激励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8期
3 吴先勇;边境贫困地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4 陈剑光;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成长[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杨春芳;解放教师:实行发展性教师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24期
6 邓勇;;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君丽;发展性教学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建东;高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刘辉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转型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群;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取向与教师教育改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郭健;论360度反馈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运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潘娟;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玉琴;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探索——个案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兴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转换[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立忠;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翠玲;职业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行动学习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红;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惠燕;高凌飚;;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2 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期
3 蒋竞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丽苹;消解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控制权——试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向问题[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薛庆文;;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03期
3 卜延中;在新课改中演活教师的角色[J];师道;2003年09期
4 宋戈;;关爱生命 关照心灵 关注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3年Z1期
5 邬秀娟 ,禹红;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2004年Z2期
6 张景凯,王德全;浅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李宁,张贤蓉;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8 孙铁石;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者[J];吉林教育;2005年06期
9 周新宏;;让教育科研成为课程改革的助推器[J];学习月刊;2006年04期
10 曾瑜;王德清;;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契机[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周原;;实施校本教研策略,促成教师成长[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6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问题较多 规范教材改革刻不容缓[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8 解国柱;;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积极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张素明;;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举行2004年学术交流大会[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记者 宋馨;省政府督导组莅临我市检查规范办学行为和新课程改革工作[N];周口日报;2009年
3 本刊记者 冯平;新课程改革带来新变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4 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教师 王启智;浅谈“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N];陇南日报;2008年
5 常玉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素质[N];吉林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滢;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些[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袁诚 袁玉花;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困惑及思考[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让我们敲响新课程改革的钟声[N];黄石日报;2006年
9 屈兑梅;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N];陇南日报;2010年
10 俞中续(作者系古浪县干城学区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N];甘肃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3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荣华;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6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丹儿;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统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歆;苏州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万海堂;新课程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品南;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孔令桐;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红梅;新课程下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熊盛才;基于网络环境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8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8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