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8 00:13

  本文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非正式群体 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地位 群体交往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非正式群体已有研究成果的考察,进一步澄清了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并从自我同一性理论出发,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提出了群体交往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三个影响因素。 (1)就总体而言,非正式群体中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是不均衡的。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地位人数最多,占54.1%,然后依次是同一性延缓地位、同一性获得-权威接纳地位,前三者累计占90%,而同一性确立和同一性扩散地位比例都不到5%.这说明非正式群体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还未完全成熟,处于正在发展阶段。 (2)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交往提高了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水平。无论处于何种同一性地位的受访者都表示出有规律的群体交往对其性格品质即自我同一性产生了影响:群体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定,促进其角色尝试,并形成价值定向。 (3)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交往活动中有三个因素影响着自我同一性发展。从整体上说,群体交往中个体的地位、领悟群体支持以及对群体认同等因素都主要与自我同一性的地位呈正向关系。积极的群体交往,即在群体中处于核心地位、高领悟群体支持、高群体认同等,会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发展。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and the informal group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urther clarify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 identity theory, investig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status us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put forward three factors of group communication on self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红;;论群体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1年15期

2 常文慧;;开设隐性课程,提高高校教育质量[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 王燕;王辉;;正视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有效利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泰;;谈谈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和管理[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2 冯宁;;农村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丹宁;;高校体育社团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作用的社会学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陈天宇;;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1990年会议论文汇编[C];1990年

5 陈永福;;时尚与陷阱——从青年学角度看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6 尹才忠;;做好琴师 凑出优美乐章[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芳;;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8 阮金之;;国际制度的群体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9 苏永康;;船舶安全管理群体行为与动力理论探讨[A];2009航海技术实践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丽;;学生群体心理对现代教学的启示[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其加;重视非正式群体的政治思想工作[N];光明日报;2000年

2 韩彭;以法育人,,强化大学生社会化转型法制教育[N];今日信息报;2005年

3 王军云;关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陈静(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N];文汇报;2003年

5 李玉鹏;非正式群体与警察管理[N];商丘日报;2005年

6 江西省宜春中学 刘京平;教工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唐建军;对利用非正式群体做好征稽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N];湖南经济报;2003年

8 蒯雪婷;心理学理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N];商丘日报;2007年

9 李爽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用群体导向影响职工价值取向[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10 黄岳钧;企业如何应对员工急辞工[N];经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戴俐秋;人缘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玉芳;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及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郑晓艳;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聂晖;软件企业研发团队组建行为定性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崔海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婷;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莉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汪艳;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艳霞;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胡平;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许凝;初中学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王艳华;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唐彬;“重要他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唐彬;“重要他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余辉;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析[D];复旦大学;2010年

10 侯蓓荣;论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社会化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3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343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7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