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式教育:一种“社会”隐喻——兼谈游戏式教育的构想
本文关键词:灌输式教育:一种“社会”隐喻——兼谈游戏式教育的构想 出处:《教育学报》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研究 灌输式教育 社会隐喻 方法论 游戏式教育 存在隐喻
【摘要】:灌输式教育在今天的教育发展中已经上升到"范式"的高度。方法论意义上的灌输式教育对应着一种"社会"隐喻,在现实中表现为强制性和封闭性,这使得它陷入自身的合理性危机中。"存在"隐喻作为一种回应,引导人们关注教育中的个体存在,它通过游戏式教育的构想补充、制衡、证伪既有的灌输式教育。
[Abstract]:In today'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fusion education has risen to the height of "paradigm". In the methodological sense, it corresponds to a "social" metapho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ulsion and closeness in reality. "being" metaphor, as a response, leads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existence in education, which is supplemented by the concept of game education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Falsification of the existing infusion-type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2007教社医论文奖一级课题资助项目:《游戏与学习——以游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分类号】:G40-03
【正文快照】: 灌输式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都可谓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方式之一。但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就是经历了一个对灌输式教育从怀疑到批判再到否定的过程[。1]然而在中国,灌输式教育不仅仍旧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而且可以借以描绘学校教育的面貌,它构成了中国教育的实践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李菲;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谚语翻译的“三美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朱观明;从陶行知的师生观看新时期的师生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6 沈立;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7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郭法奇;;灌输与教育:历史与现实的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9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10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9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元玲;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林松访;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民强;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何雪莲;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君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川;建构主义与道德教育中的灌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孙喜亭;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枚;;教育研究要重视研究“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01期
2 王方林;教育研究何去何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3 王际海;发展教育研究初探[J];山东教育;2001年31期
4 贾海英,刘力;“九五”期间教育研究的一点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4期
5 阳荣威;教育研究的悖论及其正论达成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9期
6 田景正,周新胜;国外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的现状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9期
7 高蕾;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价值趋向[J];理论界;2005年02期
8 罗成俊;试比较我国和美国的教育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侯志军;;论教育的生命关怀[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3期
10 张义兵;;教育技术的社会学意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情;;学校“再生产理论”本土化的几个问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邓友超;;庄泽宣及其《教育概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郭红霞;;“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何志均;;民办教育是教育经济学应特别关注的领域[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伦信;;论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在近代中国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傅维利;;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杨善发;;试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研究法——类比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五中心理教育课题组;;教育行动研究:由被动科研走向自主科研——南京五中心理教育研究的转向[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丁榕;;建立中学生心理素质档案的实践探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于洪卿;;西方教育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严;教育研究:走向更宽广的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如皋市教育局教科室 袁s,
本文编号:1402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0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