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交地位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关系
本文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社交地位 小学生 自我意识 社交焦虑 横断面研究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社交地位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测量法、问卷法对272名3~5年级的小学生的社交地位、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进行评定。结果:(1)3~5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有显著的性别、社交地位差异。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58.0±10.7)显著高于男生(53.4±11.3)(t=-3.49,P0.01),受欢迎组的自我意识水平(59.2±11.1)显著高于被拒绝组(51.2±12.3)和被忽视组(54.2±11.0)(P0.05)。(2)受欢迎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6.4±3.2)高于被拒绝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4.8±3.5,P0.05)。(3)综合模型中,社会喜好是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社交焦虑产生联系,不存在直接效应。结论:小学生的社交地位与其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存在一定关联性;社交自我知觉在社交地位和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awareness and social anxiety of pupil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Methods: 272 pupils in grade 3 and grade 5 were investigated by social measurement and questionnaire. Self-awareness and social anxiety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level of self-awareness of grade 5 pupils had significant gender. The level of self-awareness of female students was 58.0 卤10.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53.4 卤11.3). The level of self-awareness in the welcome group (59.2 卤11.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jected group (51.2 卤12.3) and the neglected group (54.2 卤11.0P0.05N. 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in the welcome group was 6.4 卤3.2,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jected group (4.8 卤3.5). In the comprehensive model, social preference is related to social anxiety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social self-perception. There is no direct effect. Conclusion: the social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related to their level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anxiety; Social self-perception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anxiety.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系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系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日益密切。在小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同伴关系被列在首位,并以他们的社会性认知、自我概念、人格及情感发展的独特价值得到了小学生们广泛的认可[1]。社交地位是反映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其自我评价、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丽华;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李晓东,聂尤彦,林崇德;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困难、人际关系、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3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4 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5 王燕,张雷,刘红云;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6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7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谢光荣,刘永忠,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全国协作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1期
8 辛自强,池丽萍,刘丙元;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光艳;张哲华;;同伴接纳、友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探微[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2 汲慧丽;;论抑郁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金娥;李月;;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钟慧;李晓驷;李泽爱;董毅;王克明;马曙辉;陶领知;;非公立学校青春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6 黄玉芬;李伟健;;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8 宛燕;郑雪;余欣欣;;SWB和PWB:两种幸福感取向的整合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9 王我;况利;;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17期
10 缪周芬;;小学儿童性别认同的调查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关明杰;徐能义;李香兰;;包头市蒙古族小学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夏桂选;基于“已病防变”理论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玉新;高中理科资优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周永垒;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建军;合作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实训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成山;青少年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小凤;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阳艳;城市公园绿地中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杨倩倩;小学高年级儿童人际交往专题的教案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庆华;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功能、学校人际环境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卢笳;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业成绩与其发展背景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黄敏儿;自尊的本质[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2期
4 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5 林崇德,王耘,姚计海;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4期
6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7 杨心德;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2期
8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9 杨莲清;特区中小学生亲子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10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威;张玉燕;周清安;甘景梨;张伟红;高存友;;焦作市某校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调查[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08期
2 明文东;马德珍;;山区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与家庭环境特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8期
3 于增艳;刘爱书;;不同社交地位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9期
4 蒙阳丽;如何使学生自信起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5 张进辅;张增杰教授对我国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贡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张霞,傅金芝;怒、傈僳、景颇族中小学生创造力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0期
7 周林;留心提高孩子的学习意愿[J];心理世界;1997年06期
8 谭雪晴;;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5期
9 黄尧;;谈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J];小学德育;2008年08期
10 郭本禹;;主持人的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姣姣;;不同学段学生的厌学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野;杨丽珠;;关于我国小学生个性结构的描述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文全;;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调查分析及策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向小平;邹泓;张春妹;;自尊训练活动课对小学生自尊和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永君;;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年
6 迟立忠;王立才;;初中生内向/外向性自我意识及自我监控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洪;范方;苏林雁;;青春期前后儿童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源;朱永新;;性别角色社会化对小学生偏科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旭;周菲;;初中留守学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盘县柏果镇比中小学 赵凤云;浅谈小学生评语的写作[N];六盘水日报;2008年
2 冯其江 刘琦;祖国的花朵需要你的呵护[N];今日信息报;2005年
3 记者 薛蕾;春节“迟到”,本学期超长[N];无锡日报;2007年
4 张海庭邋牟进军 记者 林媛;3335小学生早餐免费吃鸡蛋[N];烟台日报;2008年
5 李扬;“成长的烦恼”真不少[N];新华日报;2003年
6 记者 张坤 通讯员 常英;家长,多陪孩子玩玩吧[N];东营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林淑霞;如何帮“小朋友”成为“小学生”[N];福建日报;2007年
8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李贤良;长沙开福区两万余小学生在游戏中开学[N];光明日报;2006年
9 乐山师范附属小学 王惠津;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培养原则探微[N];乐山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啸飞 通讯员 唐连生;花季少年为何成了盗贼[N];秦皇岛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斌;人的自我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2 刘晓玫;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民;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俊杰;小学英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芸;中国西部农村小学生的健康与教育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弘;小学生算术应用题多重变异样例学习的迁移效果[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路海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初秋;长春市小学生肥胖状况及心理因素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2 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雷莉;以工作记忆为背景的小学生听力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华中伟;农村小学生人格倾向现状分析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宫瑞莹;小学生羞怯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志香;社会标定对一般情境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廖全明;不同训练方法对小学生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桃兰;深圳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罗勤;小学生品德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晓玲;论语文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0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803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