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对话式教育基本问题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8-02-26 14:47

  本文关键词: 对话式教育 本质特征 教育目标 逻辑前提 师生关系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话式教育的本质特征体现为言语、交往与理解、质疑与批判。它以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关切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教育目标;以爱、谦逊、信任为其模式运作的逻辑前提;并努力建构一种“我(师)—我(生)—我(生)”型的体现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多向开放性师生关系。
[Abstract]: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dialogue education are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questioning and criticizing. It aims at arousing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value and dignity of lif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taking love and modesty as their educational goals. Trust is the logical premis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odel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 multi-directional ope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hich embodies the awakening of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刘德林;“教育即对话”质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8期

3 李燕;关于教育交往中对话的几个认识误区[J];教育导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李盛涛;徐光淼;;从《孤独者》看鲁迅小说的对话性[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5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8 张新华;符号结构与语法[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9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10 蒋红雨;知识论人类学前提的生存意蕴——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判[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4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3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佩燕;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艳玲;吴同华;;论课程文化的本质特征[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2 浦孝云;;小议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年56期

3 张敏;;针对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教学[J];中学教育;2003年03期

4 杨雪;;培养个性: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J];中学教育;2002年09期

5 宋伏秋;;对行为化目标体系及量化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09期

6 杨飞云;;论人性视角下的教育自由及其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萍;;写真投影法:国外研究教师观念的新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8 郭立婷;;从价值形态解读教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曹志远;;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10 王娟;;三个人的探戈:民族国家、全球化与比较教育学[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宝铮;;试论科学文化与先进文化[A];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八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卓民;;道家教育培养目标探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左梦兰;魏(钅长);;7—11岁汉族、傣族、景颇族儿童概念形成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施建农;;素质教育、创造力发展与人才培养[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郭永江;;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效能[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6 邓玉文;;教育追求的解放——由《被压迫者教育学》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应建庆;叶晓璐;;批判意识与解放教育学——从弗莱雷“意识化”概念看提问式教育的革命力量[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8 张光国;张善继;;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实验研究[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海存;培养孩子成为现代绅士所需的八种素质[N];各界导报;2007年

2 程东海 市老干部宣讲团;以新理念新思路建设和谐校园[N];长治日报;2009年

3 尹卫国;岂能把“名牌考生”当作广告使[N];中国工商报;2007年

4 王久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N];承德日报;2007年

5 贺昆玲;把民族精神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N];贵州日报;2008年

6 大连市中山高级中学 张建坤;研究性学习敌不过“急功近利”?[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记者 熊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N];河南日报;2006年

8 陈广琳;八成大中学生上课走神[N];深圳商报;2006年

9 周从容;构建和谐教育 推进社会文明[N];淄博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辛成;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N];铜川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师爱误区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彭茂红;隐喻与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索磊;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郭安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巧平;论生命课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囡;论道德教学之可能及其限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玉霞;基于网络的协作式CAI设计模式[D];河北大学;2000年

9 李为忠;学校形象及其塑造[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检翠;有效合作及其在理科探究教学中实施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38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38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5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